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同一天的上海,比汉语又比英语,更比跨文化!各校中外参赛学子:外语不只是语言技巧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9-11-10 21:01
摘要:这边比的是外国人说中国话,那一边比的却是中国人说外国话。

蒙古的小光、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林世航、巴西的马浩然、缅甸的开存、马来西亚的张媛琪、马拉维的李赞,这6人组来自四大洲,堪称跨国版的“老友记”。10日下午,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他们代表上海大学登上“‘隽永诗文,友谊之歌’——上海市2019年留学生中国诗文诵读大会”舞台。男生红黑色调、女生蓝白色调,身着6套“汉服”,联手演绎名为“诗话中国”的参赛节目。

这边比的是外国人说中国话,那一边比的却是中国人说外国话。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经过两个比赛日的复赛角逐,10支高校代表队正在决赛中比拼。与学汉语更学诗文的高阶要求一样,他们也在拥有娴熟语言技巧的基础上,追求着比纯语言能力更深层的跨文化能力。

“如果老外说:‘I like Chinese food’,那么你不仅可以介绍中国八大菜系,更能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如此众多的各色菜式……”上外副校长查明建教授认为,就像中文系不是在大学里学语文,外文系也不再仅仅教与学“听说读写译”,“全球化新时代,我们不能仅仅培养语言技能人才,而应更深刻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诗,弹唱群舞书法皆可】

与前几组选手的诵读方式不同,上大三男三女的组合,也将中国诗文与中国文艺组合起来。“在中国,诗可以歌,也可以舞,还可以书……”因此,来自亚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来沪留学生,从《敕勒歌》到《水调歌头》,将近10首古诗词进行了“串烧”,还穿插了弹唱、群舞以及书法等不同的诗歌表现形式。他们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恰当的肢体语言,既用电子琴演绎《明月几时有》,也用卷轴呈现“思无邪”三个正楷。

来自上大国际交流学院的带队老师顾琛,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由于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留学生们第二天就要迎来大考试,但他们爱着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为这场‘期末大赛’准备了整整一学期。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大队在诵读大会第一部分《古韵》中就获得全场观众投票器的最高分,最终拿下全场6个最佳表演奖之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诵读大会共吸引了沪上18所高校的300余名留学生报名参加,经过初选和复选,最终13所高校选送的18个节目进入现场展演环节,参演学子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古韵(江南)、风尚(华夏)到踏浪(岁月)、逐梦(时代),全场四大篇章余音绕梁。结果,由华东师范大学选送的《生如胡杨》、《临江仙》,华东理工大学选送的《春》等3个节目荣获含金量最高的最佳人气奖。


【“文武斌”,对文化差异更有敏感性】

与此同时,中国学子学外语也上了层次。“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是什么之王?”“埃塞尔比亚在非洲的什么方位?”“龙井、碧螺春、铁观音哪个不是绿茶?”……在经过文化知识方面的全英文“快问快答”考验后,8号代表队同济大学3名学子,又以情景述评方式向评委们发表了关于“公共外交”的长篇见解。

这还不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的全部,他们还要随机抽取一道“讲述中国故事”的考题。在现场,同济队抽到的英文题干,关于学汉字:“汉字被认为是汉语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对于一个正在奋力学习汉字的外国人,你怎么帮助他/她?”

队中女生上前一步,举出一个自己邻居的名字。她用英语介绍,“在他名字中,有中国人取名常见的‘斌’字,也就是‘文武斌’。”在她看来,汉字的特色就是表音又表意,文武双全、左右逢源,正是“斌”的蕴含与寄托——因此,帮助外国人写好汉字,要从结构和语义上多分析,也要从传统文化上去解释。

“作为外语学习和使用者,应该多戴一副文化的眼镜去观察和思考,”上外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指导教师林正奇,去年不仅成为“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上海赛区商务英语方向特等奖得主,也成为长三角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主持人,此番带领周静怡等大三大四学子参与决胜。他说,通过大赛历练,她们对中外文化差异甚至冲突更加带有敏感性,越发善于在日常中进行跨文化交际。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李茂君 等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