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产业观察 > 文章详情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这里缘何“俊鸟”齐聚,占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近九成?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锟 2019-11-06 21:22
摘要: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正为上海这座城市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张江、市北、漕河泾……打开上海市产业地图,一个个红色圆点映入眼前。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正为上海这座城市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产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5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8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9313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87%!外高桥保税区、国际汽车城、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8个园区每年的营业收入更是已超千亿!而闵行、漕河泾、青浦、松江和金桥等5个出口加工区在获得国务院批准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后,拓展新功能、业态更丰富,正打造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崛起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老牌”如何不老

今年9月初,一场以“释放5G驱动力,智慧赋能新未来”的漕河泾科创嘉年华再度在这家老牌园区唱响。“老牌”如何不老,创新是不二法则。在35年的发展历程中,漕河泾开发区坚持“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以领先标准集聚专业资源,打造“产业集聚、服务集聚、金融集聚、知识产权集聚”的上海建设国际一流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科创嘉年华,就是要调动起区内区外各种要素资源,让创新要素在园区涌动,通过展示打造开发区企业、文化、人才及科创概念的交流服务平台,让更多新鲜血液在园区集聚。”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总经理詹锋说。漕河泾是全国唯一家没有管委会的开发区。这种独特的体制,让漕河泾一开始就非常注重运用市场化的力量。当时的上海市领导嘱咐开发者,你们不要“等、靠、要”,不要“找市长”,要靠自己的努力“找市场”。上海首批工业用地有偿使用先行区、国际科学园区协会最早的中国会员、拥有北京之外全国唯一的马德里商标申请受理单位……在市场化的导向下,漕河泾构建了一整套针对创新企业的服务体系。

目前,漕河泾开发区拥有中外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服务机构3600多家,其中84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设立139家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1+5+1”产业集群框架。在经济体量上,截至2019年二季度,区内营业收入超过百亿规模的企业4家,营业收入超过十亿的企业62家,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347家,111家区内企业在海内外上市。

其实,对于漕河泾来说,35年发展积累下来的不仅是实物资产。在上海市外,通过输出品牌和管理,先后成立浙江海宁、江苏盐城、贵州遵义等异地分区。“漕河泾不仅是一个科创地标,也是一个科创品牌,这是我们未来发展最大的底气之一。”詹锋说。

精耕细作争先锋

如果以漕河泾开发区为圆心,在其一北一南,还有两家园区可以看作是上海园区发展的典范。

北面,距漕河泾约20公里,首个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基地——静安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正在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有数”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南面,距漕河泾约25公里,一家同样有着光荣历史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腾笼换鸟”,园区世界500强企业占比超过40%。

面临传统产业的发展困局,如何先人一步择路转型?市北高新园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7年来,市北高新园区经历了三次刻骨铭心的裂变,每一次都紧紧跟随着上海改革创新的发展步伐。1992年至2002年期间,园区由走马塘工业小区改造而成,解决土地空转问题,集聚了一批纺织、冶金等传统制造业企业。随着上海商务成本不断攀升、传统工业产能逐渐落后,2003年,园区果断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发展2.5产业,由“传统工业区”向“现代服务业”进行转型。

2016年,闸北区与静安区“撤二建一”,市北高新园区紧紧抓住“大数据”这一牛鼻子,成为首个“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基地”,集聚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复旦大数据试验场等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了浪潮云、上海信投等大数据与云计算企业近300家。市北高新集团总裁陈军说,市北高新园区总规划面积仅3.31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瓶颈问题尤为突出。“以云计算、大数据为突破口,市北高新用短短三年时间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就能够经受住新旧动能转换的考验,寻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位于工业大区闵行的的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有的开发区在力争增加企业数量时,他们却在做“减法”。如今,闵开发企业数量已从最初的167家减少到70家左右。

其实,经过30多年发展,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3.5平方公里早已实现了100%开发。但是由于良好的发展氛围,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继续看好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通过十几年的“腾笼换鸟”,土地再利用率已达45%。

闵开发的“腾笼换鸟”,换来的是“俊鸟”齐聚。博朗(中国)全自动智能OralB电动牙刷生产线、艾仕得涂料亚太技术研发中心、强生(中国)李施德林、亨斯迈中国园区整合等项目在这两年纷纷落地。其中,博朗(中国)全自动智能OralB电动牙刷生产线完全在中国本土完成设计及制造,集成了视觉、机器人、装配、在线质检等核心技术,实现超过200个工站高度集成的“中国智造”;李施德林漱口水项目是强生(中国)打造的全球第二大科创中心,也是强生全球第一条采用新型连续化生产技术的生产线。

在闵开发看来,减法还要继续做。未来5—10年内,争取在“土地零增加”的前提下,再造一个闵开发,产出力争达到300亿元/平方公里,税收、产值翻一番,企业数量由目前的70家减少至50家左右,持续提升经济密度。

继续提升经济密度

诚然,上海一批先进开发区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还有一些园区的地均产出偏低,存在“散小乱”以及产业定位不清等问题。“以环境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亩产论英雄”,就是未来考核上海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成效的新标准和新方向。

首届进博会期间发布的《上海市产业地图》,成为上海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产业地图明确了各区及重点区域的产业布局定位,并将67个重点区域(园区)作为核心区,强化园区载体平台功能,推动政策聚焦产业集聚。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地图中的“未来图”明确,聚焦“3+5+X”区域,即临港、虹桥、世博3大功能区域,桃浦、南大、吴淞、吴泾、高桥等5大转型区域,前瞻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力争建设成为高经济密度的“产业新区”。重点区域“X”,包括融合性数字产业园区,如徐汇滨江、市北高新等地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业态混合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如张江、祝桥等地区重点布局集成电路、航空等国家战略产业。

紧随产业地图的发布,上海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资源高效率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双高”意见)中,也特别提到“3+5+X”区域。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看来,“3+5+X”区域是上海珍贵的成片开发区域,是产业发展的“大布料”,要突出打造“三个区”:融合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区、产业创新生态培育的试验区。

一年来,按照产业地图指引,一大批落地上海的项目按照产业地图各就各位。阿里巴巴着力打造的集成电路研发和生产公司“平头哥”落户上海张江集成电路设计园;华为上海研发基地落户青浦市西软件园;亚马逊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也签约落户徐汇西岸;投资10亿元的ABB“未来工厂”在康桥工业园区落地开工……

当前,上海正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对于产业园区这一主阵地,《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要瞄准集约化利用、高效化配置,推进临港、漕河泾、张江、上海化工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等载体建设,力争到2020年形成5家左右世界级品牌园区。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周寅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