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总书记考察上海第一站:杨浦滨江,记者万里连线同济大学教授设计师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2019-11-04 07:28
摘要:说起来,章明教授与解放日报也有一段渊源。2016年,他的工作室修缮与改造了1930年代的“严同春”宅,作为如今解放日报社的工作空间。而“向史而新”的理念,正是在这期间最终总结而成的。

习近平总书记2日在上海市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杨浦区滨江南段公共空间,了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并同游客、当地居民亲切交谈。

总书记所到所见的杨浦滨江南段杨树浦水厂栈桥、示范段、雨水花园、人人屋、绿之丘等,正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教授团队历经4年多时间精心设计打磨而成的。

此刻的他,身在孟加拉国,参加亚洲建筑师协会论坛。听到这一消息,这位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很兴奋,他说:“这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极大肯定,我们将加倍努力,为上海建成环境的再造和高品质开放共享公共空间的打造,交出更好的成绩单。”

如何最终呈现一段有历史厚度、有城市温度、有社区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更好地“还江于民”?3日,记者连线章明教授,听他畅谈,“宗史时用,向史而新”。

谱写“三带九章十八强音”

4年多里,章明秉承“向史而新”的理念,带领设计团队倾情投入,目的就是要还江于民,改变杨浦百姓临江不见江的状况。而今,曾经高墙林立、闲人免入的生产型岸线华丽转身为开放共享、绿色人文的生活型岸线。

“百年辉煌从头越,城市转型正当时”,章明理解,杨浦滨江的改造更新伊始,就明确为“功能调整新发展,还江于民全共享”。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杨浦滨江和徐汇、黄浦、浦东、虹口滨江的差异在那里,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杨浦滨江南段的特点是工业遗产非常丰富,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代表性。”在他看来,杨浦滨江(内环以内)作为中央活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封闭的生产型岸线转变为开放共享的生活岸线,努力打造成为天然的百年工业文明展示基地、后工业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浦滨江的定位是以工业传承为核心,打造生态型、智慧型、生活化的公共开放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需要。

立足这一目标定位,他采取了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的设计策略,强调大开放,而不是大开发。通过工业遗存“再利用”,强化场所记忆,增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通过路径线索“新整合”,营造公众体验,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通过原生景观“重修复”,根植生态理念,修复改善城市生态水文环境;通过城市更新“催化剂”,带动城市发展,激发城市活力。

在杨浦滨江南段的5.5公里范围内,设计方案建构了“三带、九章、十八节”的整体构架和内容。其中,三带涵盖工业遗存博览带、三道交织活力带(骑行、慢跑、漫步)、原生景观体验带,和旋贯通,体现系统性。九章指的是,重返港湾船厂游、长桥飞越水厂韵、草滩野趣渔码头、生态之丘化工仓、工业纵览大桥下、管道乐园热力场、极限体验电厂行、时尚集萃十七棉、运河畅游定海桥,体现区域规划特色性。

十八强音,包括船坞秀场、钢雕公园、编制仓库、工业博览、焊花艺园、创智之帆、舟桥竞渡、浮岛迷宫、芦池杉径、沙滩码头、渔港晚唱、生态栈桥、钢之羽翼、塔吊浮吧、绿丘临眺、深坑攀岩、知识工厂、失重煤仓……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以节点设计的趣味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串起沿江人文风景线。

清流涤岸,突破常规滨江空间与景观模式

“工业时代的人们站在陆地与水域的边界,身后的大片良田被密布的货仓码头所取代,水面上船桅栉比,各类厂区将居住之地推移至远离水岸的城市腹地。”章明教授说,“像先辈站在水陆之交,渴望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关系那样,现今的人们期望滨水空间的复兴计划如同清流涤岸,为城市带来新的契机。”

他透露,当时是在示范段现场施工已经启动的情况下接受设计任务的,目标是对原方案进行修改与提升。但是现场踏勘使他们意识到:如果依照原有方案向前推进,就意味着会落入一个先入为主的模式化的既有逻辑——曾经高速而粗放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几乎抹去了原有场地上的历史痕迹,而与此同时,一种喜闻乐见的滨水景观模式在黄浦岸边不断复制——类似的流畅曲线构图、植物园般丰富的植物配置、各色花岗岩铺装的广场、似曾相识的景观雕塑以及批量采购的景观小品……在城市发展逐步从粗放扩张转向品质提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原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以一个努力保留下来的“特征物”——原有趸船的浮动限位桩为例。粗壮的混凝土墩和箍在上面的双排钢柱,极具工业感,同时也是滨水空间入口的对景,最终在拆除作业船已然到港的状态下,他们将这个当时不起眼的浮动限位桩保留了下来。

当时,渔市货运通道和防汛闸门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考虑到这些大尺度厚重的闸门、粗犷的防汛墙都是场地中极富感染力的特征元素,也见证了当年货物吞吐量十分惊人的第一远洋鱼货市场的辉煌。经过和后区开发公司以及水务部门的多次沟通,通过调整防汛墙后区地面标高、搭建新的镂空钢栈道,并利用闸口空间种植乌桕,实现了保存工业遗迹与满足使用功能的平衡。

植物配置也打破了模式化的配置方式,一方面利用原来厂区已有的野生植物,另一方面注重同后工业景观粗犷气质相吻合的植物选配,如细叶针芒、蒲苇、狗尾巴草等,有意区别于普通的小区景观;利用防汛墙后的原怡和纱厂的低洼地设计了一个雨水花园,配置了如芦苇、水杉等水生植物,新建的钢构廊桥穿越其中,市民可以随意穿越,不同长度的圆形钢管顶部的LED灯亮起来就像萤火虫在草丛中飞跃。

2018年在日本东京的亚洲建筑师协会论坛上,杨浦滨江示范段获亚建协金奖。

“建筑的目的又在于将这些过去转向未来”

章明教授兼任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荣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AD100中国最有影响力建筑设计精英”,2018年荣获“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及 “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改革开放40周年突出贡献奖-勘察设计之星”称号。

完成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后又二次改造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过程中,他采取了再生性改造的策略,在尽可能尊重原有建筑形态特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建和局部的改造,在保留历史记忆,延续场所精神的同时,满足全新的功能要求。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江水源热泵技术、主动式人工导光技术、自然通风技术、绿色建材技术、水回收利用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智能化集成平台技术等多项新能源技术、生态建筑技术的引入,主厂房改造成为一个展示新技术、新理念的平台,并成为国内第一栋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获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的绿色建筑。

在专业领域之外,章明还被许多市民所熟知。他曾上过两期《梦想改造家》电视节目。曾在15天内,在农村的土瓦房中插入工厂预制的现代化模块“盒子”,把全新居住空间“搬”进老房。在一个个设计、改造案例中,将设计理念和对建筑、城市的思考传播的更远更广。

说起来,章明教授与解放日报也有一段渊源。2016年,他的工作室修缮与改造了1930年代的“严同春”宅,作为如今解放日报社的工作空间。而“向史而新”的理念,正是在这期间最终总结而成的。

“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延续着‘向史而新’的建筑史观,即将历史看作一个’流程’,一个连续且不断叠加的过程。新介入的元素既保持着对既有环境的尊重,有限度地介入现存空间之中,同时又以一种清晰可辨的方式避免和既有环境的附着与粘连,与之形成比对性的并置关系。建筑的目的既在于包含过去,又在于将这些过去转向未来。 ”章明说。

这一核心理念,也与他对城市有机更新的思考一脉相承:“城市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看待过去的态度。”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同济大学 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