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72岁“老苏办”匡桂云:把母亲河脸上的“疤痕”变成清澈“项链”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2019-11-03 15:17
摘要:职业生涯最后11年,参与苏州河治理,收获人生最大荣幸和精神财富,寻找掌握苏州河整治的“密码”。

■口述:匡桂云    整理:陈玺撼

我在新中国成立前出生,我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如果不是新中国的自强不息、繁荣昌盛,我们这代人也没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

回望我已经度过的这72载岁月,我很荣幸能成为让祖国富强的一块砖、一片瓦,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最后11年,能够参与苏州河治理的一线工作,为申城儿女留下一座“金山银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荣幸和精神财富。


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194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新中国成立后,我随母亲到了上海,正是像我母亲这样的千千万万名纺织工人,用汗水织就了上海纺织工业的振兴。

1957年,我就读于上海纺织子弟中学,梦想就是能和母亲一样,成为一名纺织工人。

1960年,在我就读高中时,因为班主任是化学老师,培养了我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在老师的建议下,1963年我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

经过5年多苦读,1969年,我被安排到辽宁省解放军军训农场劳动了16个月,1970年又被分配到二机部江西七二一矿基建队劳动了半年。在这近两年里,我和男生们一样,当搬运工,把火车载着的一袋袋水泥、黄沙、石子背到货运卡车上;挑着扁担,把拌好的“三合土”送到工地上。

这段艰苦的岁月,让我深刻体会到祖国建设发展的不易,也让我懂得尊重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挥洒汗水的劳动者,更磨砺了我的心性,我愿意用更加诚恳踏实的态度,把我所学都贡献给抚养我长大、培育我成才的祖国。

匡桂云

1970年,24岁的我进入苏州染织一厂,在那里,我小时候当一名纺织工人的梦想和长大后最热爱的工程化学知识巧妙地碰撞在了一起。我参与了维尼纶车间的筹建,锅炉的改造,以及废水处理车间的建造。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全面接触到了工业废水处理这一在当时仍属于“新鲜事物”的领域,现在想想,其实暗中为我参与苏州河治理工作埋下了伏笔。

1979年,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我被调回上海,在上海纺织工业局基建能源环保处环保科从事纺织行业的环保技术管理工作。

1996年,已经到了“知天命”的我压根没想到,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年,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立,下设的办公室在征集人才,在纺织工业局做环保技术管理的我,心中的一团热火一下子被点燃了!

在加入这个团队之前,我就学习了计算机和会计,加上自己多年从事环保工作的经验,在5月进入了临时组建的上海市“苏办”,承担科研工作,兼任办公室和出纳工作。

1997年,上海市“苏办”成为正式机构后,我担任项目处处长,负责苏州河整治规划、科研、技术援助和项目管理。

结果这一干就是11年。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图


锲而不舍的调水试验

找不到苏州河的“七寸”,去不了“病灶”,苏州河将永远“反复治,治反复”,徒耗人力物力。

怎么办?当时的市水利局给了我们启发。1998年,当时的市水利局搞了两次调水实验。

第一次,在黄浦江涨潮时关闭苏州河干流以及支流的闸门,等落潮时只打开苏州河的闸门,把水位高的苏州河往水位低的黄浦江排,使得苏州河由往复流向变成单一流向,结果4天后,苏州河水质有明显改观。

第二次,打开苏州河支流闸门,黄浦江涨潮时,关闭苏州河闸门,落潮时打开苏州河闸门,4天后,发现苏州河依旧黑臭。

这两次试探性的调水时间尽管很短,但让我们对消除苏州河黑臭看到了希望。

为了彻底掌握苏州河黑臭的“密码”,上海启动了为期4个多月的调水试验,也叫第三次综合调水。当时,为试验配套的技术小组就设在我所在的上海市“苏办”项目处。

试验长达4个多月,吴淞路桥闸门每天要关闭两次,对粪便、垃圾的水路运输造成很大影响。我们做了许多工作,根据闸门开闭的时间,为相关单位制定了非常时间的路线图,最终说服了大家服从大局。

上世纪90年代,苏州河的黑色和黄浦江的黄色泾渭分明

我清楚地记得1999年5月26日那天,第一阶段试验开始,苏州河两岸站着浩浩荡荡的社会各界人士。那一次,苏州河支流闸门全部打开,吴淞路桥闸在黄浦江涨潮时关,落潮时开。

我们每天在苏州河畔观察,到6月1日,调水进行到第7天,苏州河干流的黑臭基本消失,我们从河口向上游顺藤摸瓜,发现苏州河的3条支流彭越浦、木渎港、新泾港与苏州河的交汇处,形成了3条“黑带”,整整6.5公里。

第二阶段,我们再接再厉,关闭苏州河所有支流闸门,不向苏州河排水,等到苏州河干流水位高于支流时开闸,将支流里的水向北面引。同时,还从更北面的墅沟水闸引入长江水到蕰藻浜,通过蕰藻浜把苏州河支流的水排出去,这样,支流污染也得到了改善。

调水试验后,技术小组和项目处很快编写了两个阶段调水的试验研究报告,结论指出市区段三条支流的污染,以及合流泵站雨天溢流放江的冲击污染,是苏州河黑臭的“元凶”。

凭借着这一规模和历时均创下国内外纪录的调水试验,我们开展的课题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2000年底基本消除苏州河水体黑臭打开了胜利之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和所有上海居民都看到那动人的一幕: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色差基本消失,“肆虐”了几十年的“黄黑带”终于不见了!2000年11月17日,苏州河上还举行了龙舟赛,让全世界都看到了苏州河治理的成效。

1966年,1979年,2006年和2016年的苏州河(局部)


“转型”赞颂祖国的歌者

在“苏办”工作了11年,我觉得苏州河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各级政府部门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各界人才都施展了他们的才华,还有很多为苏州河整治而动迁的居民,也都作出了大贡献。

今年是苏州河整治一期工程开启21周年,也是“苏四期”全面启动的一年,我高兴地看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又一代新“苏办”人前赴后继。

听说,“苏四期”不仅整治范围大幅增加,西自江苏省界,东至黄浦江,北起蕰藻浜,南到淀浦河,共855平方公里,涉及苏州河水系内12个区,而且工程投资空前,除了部分专项外,投资估计在254.47亿元,大约是前三期工程投资加在一起的1.8倍。

有比以前更充沛的人才,比以前更强大的决心,相信苏州河干流和支流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的日子很快就能来到了。

工作时,我将家国情怀寄托于苏州河的治理,如今退休了,可能是岁数大了的缘故,这份情怀似乎愈发浓厚。

2013年,我参加了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和我的同龄人一起,饱含着热泪咏唱《我爱你中国》,一起讴歌这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的祖国,一起赞颂这人人皆可圆梦的美好的时代!

匡桂云与清华校友的合影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受访者提供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