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快递员朝外卖吐口水,呼吁立法“封签”,能一劳永逸吗?
分享至:
 (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杰 侍佳妮 2019-10-31 12:45
摘要:​行政手段和立法资源,背后都有成本。

不久前,上海一位外卖员因不满顾客要求送外卖上楼,不仅拍视频辱骂,还朝外卖里吐口水。这一事件立刻引起舆论热议,不少网友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对此感到十分愤怒,“真的太没素质!封号都算小的!”

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对外卖食品安全的担忧,网络上不乏从行业角度如何杜绝此类问题的讨论。甚至有人提出,相关部门应该立法要求“外卖封签”, 以期杜绝外卖员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食安封签”要不要立法,众说纷纭,看起来支持者偏多。立法规范行业乱象,不仅颇具建设性,而且十分符合公众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常规思维。但看似“名正言顺”的做法,结果是不是一定如人意,恐怕还要深思。

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问题上,行政和立法,无一可以缺位。有时,一些貌似“行业问题”的事,其实是极端个案、局部问题,有关方面仍下意识地动用大量行政手段,舆论也动辄呼吁立法规范,看似“立竿见影”,却未必“一劳永逸”。

社会治理是个复杂系统,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和表面,更要看到本质和根源。拿外卖事件来说,“吐口水”这类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是不是高,是否到了必须出动行政甚至立法资源来干预的地步?现行的法律资源,又是否已不够用,而需要“专项投入”?这些都应予以认真评估。

而买方与卖方的纠纷,更涉及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信任问题。这需要平台履责,也需要社会营造环境,让消费者和服务者之间多一分理解和体谅。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退一步说,即使一纸文件能够解决问题,能否轻易动用这样的手段也应思量。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当下,这是管理者常常需要考虑的。

行政手段和立法资源,背后都有成本。动用多大的成本,解决多大的问题,这是一笔“账”;何况有时还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一些特定手段的效果是否可以持续,是个未知数。

过度的干预,可能破坏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可能妨碍新兴行业的成长、阻碍创新,甚至造成某些群体的对立……对任何一项公共决策而言,是否有这些潜在风险,都是决策前应当充分评估和考虑的。

我们不是说,“食安封签”和其他类似的争议性问题,一定不能用立法方式解决,一定不需要行政干预。但是否干预、怎样干预、是否立法、怎样立法,都需要一个充分的讨论评估过程。

对全社会来说,更值得审视的,是平日常见的一种动辄诉诸立法的“下意识”——如果不考虑法律资源和社会效益,简单地呼吁立法,并不是真正的法治精神。

良好的公共决策,应当从这种简单的思维定势中脱离。社会秩序不仅由条条框框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规范,更多情况下受到软性的公序良俗、市场规律影响,这些“看不见的手”复杂、细微但真正有效。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正因重要而珍贵,所以更应审慎行之,让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杜绝“浪费”和“滥用”。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