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会难吗?看看欧洲的“跨国一体化”案例
分享至:
 (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马海倩 2019-11-01 10:03
摘要:厄勒区域:一个跨境区域合作的成功样本

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是在小尺度空间率先进行区域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有全球视野,建设示范区要借鉴国际经验。7月,笔者有幸随团赴德国北部五州、厄勒区域、“欧洲之心”学习考察区域一体化发展,收获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区域一体化要实现要素跨区域流动,既要建有形的“桥”,也要通无形的“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区域之间的“势能差”引发的要素流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关键是要实现要素跨区域自由化、便利化、增值化流动。要素流动,“通道”是前提。

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为“跨境区域合作佼佼者”的厄勒区域,就是由一条连通两个国家的大桥催生出的跨境一体化区域。

厄勒海峡大桥是一座跨越厄勒海峡、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的公铁两用桥隧组合跨海工程,全长16公里,由7.8公里桥梁、4.1公里人工岛上公路、4.1公里海底隧道三部分组成。大桥由丹麦和瑞典共同建设、联合运营,于1995年开始建设,2000年建成通车。厄勒海峡大桥的建成促进了哥本哈根—马尔默区域的要素流动,进而推动形成了区域一体化市场。

由于哥本哈根与马尔默之间存在收入水平上的“势能差”,哥本哈根收入水平高,大桥建成后,大量瑞典人开始进入丹麦就业,围绕大桥逐渐形成一种“居住在一端、工作在另一端”的职住通勤模式。考察中了解到,目前,超过90%的海峡通勤者居住在瑞典、工作在丹麦,其中,超过80%的海峡通勤者工作在哥本哈根,60%的海峡通行者居住在马尔默。

要素流动,仅有“通道”是不够的,打通区域之间的“制度之路”也是至关重要的。被誉为“新欧洲”卓越交界处的“欧洲之心”项目(Centrope),由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四个国家交界区域的八个州(即奥地利的维也纳地区、下奥地利州、布尔根兰州,捷克的南摩拉维亚州,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地区,匈牙利的杰尔—莫松—肖普朗州、沃什州和泰那州)组成,面积约4.45万平方公里,拥有近700万人口,是欧盟著名的跨境共同体。

在欧盟区域合作支持基金项目资金支持下,“欧洲之心”在劳动力市场、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在推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方面,Centrope推动建立了区域之间劳动力市场的资质认证互认机制,打通了跨域保险等方面的一体化合作,为劳动力的跨区域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对于示范区而言,既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构建起畅通连接的“交通网”,更要改革创新,制度保障,走通一体化发展的机制路径。

第二,区域一体化需要多方协同合力推动,既要构建协调推进平台,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要形成“1+1+1>3”的发展合力,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市场、中介机构、专业组织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构建有效高效的协调推进平台十分重要。以“欧洲之心”为例。为在项目推进中充分表达各方利益诉求,Centrope建立了各方参与的“决策—执行”管理架构。其中,决策层是指政府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欧洲之心”区域8个州的州长每年定期召开一次会议,负责决策区域合作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会议主席由四个参与国轮值;执行层是指区域联合办事机构(Centrope Agency),作为“欧洲之心”区域合作具体执行机构,主要负责梳理酝酿合作项目、提出具体项目清单和资金需求建议、提交高层会议审议通过后执行,并负责项目推进中的协调沟通。据介绍,该机构工作人员约20人左右,分别来自四个国家,分为7个部门,负责不同领域项目。

除了政府之间充分的沟通协调,在区域发展中构建起紧密的政商合作机制也非常重要。这方面,汉堡商会谈及的6人对话机制令人印象深刻。据介绍,汉堡市政府与汉堡商会建立了6人对话机制,政府方面是4个人,即汉堡市长、经济部长、经济国务秘书、外事国务秘书,商会方面是2个人,即汉堡商会会长、商会总干事长。6人对话机制每季度召开1次对话会议,听取商会反映企业的诉求,共同研究讨论关于汉堡经济发展的重点议题,并明确责任分工,会后分头落实相关工作。6人对话机制为汉堡商会代表企业在城市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平台,对政府充分听取企业诉求、精准改善营商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本质的区域一体化在于最充分的市场化,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市场化合作机制是区域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厄勒区域跨境合作的重要领域,哥本哈根港和马尔默港的成功合作,市场化机制功不可没。哥本哈根港和马尔默港由于区位相同,历史上长期处于竞争关系。厄勒海峡大桥开通后不久,两港联合形成跨国组合港,并由哥本哈根—马尔默港务局(CMP)统一管理运营。CMP是一家企业性质的机构,注册地设在瑞典马尔默、总部设在丹麦哥本哈根,由双方合资成立,其中哥本哈根持股50%(丹麦中央政府2.5%、哥本哈根市政府47.5%),瑞典方持股50%(马尔默市政府27%、瑞典私人股东23%)。CMP对两个港口的业务进行统筹管理,使两个港口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功能错位。

据CMP相关负责人介绍,哥本哈根港进港量大于出港量,每年产生大量空箱,马尔默港是重要的工业产品出口港,每年需要大量的空箱,两港合并后,可全面平衡货物进出口运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空箱运输。而在功能定位上,哥本哈根港侧重发展游艇、集装箱等业务,马尔默港侧重发展原油和液体化工品运输、汽车仓储和散货业务等,通过两港之间的腹地客户和市场资源共享,两个港口的竞争力都得到了提升,该组合港已经成为欧洲东、中部乃至整个波罗的海区域的物流集散中心。对于示范区而言,不仅要构建相关各方充分沟通的协调推进机制,更要注重发挥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企业搭建参与一体化发展平台,激发企业参与一体化发展的动力。

考察中还了解到一些“趣闻”。对于区域一体化而言,算是“副产品”,却对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绿色”的内涵演绎与理念表达,具有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在此略举一二例。比如,在厄勒区域,一座因保护鸟类栖息地而建造的海上人工岛。厄勒海峡大桥在修建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格的环保规定,在桥梁与海底隧道对接时,由于原本选址的自然岛为候鸟栖息地,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又专门投资建设了一座无人岛Peberholm(辣椒岛)。又比如,在“欧洲之心”,结合区域特征,以“欧洲庭院”为主题,力图建立独特可识别的区域形象特质。“庭院”既是城市密集地区仍可享受到优美环境的自然表达,也是中欧地区作为东西欧交融、交流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欧洲庭院”提升了交界处的区域品质,也形成了相关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智力资源集聚合作的区域价值基础。

对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而言,既要塑生态绿色之形,依托优美的湖荡风光、江南水韵,厚植生态基底、提高生态品质,描画高颜值的生态绿色图景;也要树生态绿色之神,发展生态友好型创新产业业态,让好风景中长出高能量的动力;更要筑生态绿色之魂,探索出生态绿色引领、一体化为动力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机制模式。

(作者单位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