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汾湖牌”嘉善黄酒,究竟是吴江汾湖人还是嘉善人的乡愁?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林宕 2019-11-01 07:56
摘要:淘茶饭、白糖饭团、田角鲫鱼、厾甲鱼、耥螺蛳……

淘茶饭、白糖饭团、田角鲫鱼、厾甲鱼、耥螺蛳……面对上述字眼,相信无论是青浦人还是嘉善人、吴江人,大约年纪上了五十岁的,都不会陌生。这些字眼也一定会在他们的心里激发出一股别样的情愫,牵引出一段温馨回忆。

同处江南的青浦、嘉善、吴江三地的总面积约2400平方公里,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说,也就是三地接壤十里之内“同风”,接壤百里之内 “同俗”。可我感觉,长期以来,这三地的许多风俗习惯是那么的相似,这大概源于这三地同处太湖流域,又同处“稻作文化”圈。这三地,自古以来雨量充足,襟江带湖,气候温适、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水稻生长,由此,稻作文化在三地孕育出了同一种温馨的乡情乡景,也孕育了一份乡愁,炊烟一般永远袅娜于三地人的内心。

这乡愁是一缕缕稻草稻柴的清香,始终不会消散。在青浦、嘉善、吴江,人们除了把稻柴稻草抱到灶头间,添到灶肚里烧饭烧菜外,勤劳而聪明的他们还“变废为宝”,用稻柴稻草编结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于是,无论在青浦还是嘉善、吴江,稻草编就的蒲鞋、蒲团、米囤、挑担勾绳、粪桶绳等等,在一段漫长的时期里成为了三地民众生活、生产中须臾不离的“伴侣”。

小时候,我被大人带着走亲串户时,常常在三地看到一幅宁静的乡村场景:一位中老年男子坐在家门口,他身左的地上放着一捆稻柴,他身右的地上已经盘着一圈稻柴绳,可他的双手中还在搓出稻柴绳,这稻柴绳从他双腿上的“作裙”布上,还在缓慢、持续地向下延伸,加入到地上的绳圈中。三地农户家许多东西都需要捆扎,所以稻柴绳在三地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除了稻柴绳,应用广泛的,还有草鞋。这草鞋以稻草编就,也是稻作文化的产物。草鞋的制作很简便,先用稻草打出鞋底,再在脚头用草绳扭结,脚跟连底兜起后,用草绳套住打结即成。穿上这种草鞋,走路轻快,走村串户、日常劳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可以扔掉,第二天再换新的。

因为青浦、嘉善、吴江多稻柴稻草,在我很小的时候,三地还多“草房”,稻民们就住在这种草房里。小时候,我看到过建造草房,可看不懂建造细节,具体细节还是后来听人介绍的。三地民众建造草房的主要材料是稻草、竹子、石灰、泥。建造时,先用竹子把房子的框架搭好,然后用石灰和泥“打泥墙”。墙壁打好,建房者用稻草编结制造一块块草扇,并把草扇逐层地披盖在房顶,不留丝毫缝隙,房顶可达到滴水不漏。稻民们造就的这种草房“冬暖夏凉”,造价低廉,一度在三地被广泛运用。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三地草房逐渐地被瓦房代替,打泥墙被砖和石头取代,竹子的柱子和梁被木头取代,草扇也被瓦片取代,但瓦房墙壁的粉刷还是离不开稻草。瓦房造好后对砖或石砌成的墙壁得进行粉刷,粉刷前要对墙壁打一层底,打底的材料就是泥、石灰、稻草。建房者先把稻草用铡刀铡成一寸长,再和泥、石灰、水搅和,堆在那里放置两至三天,待稻草腐烂、软熟便可拿出来粉刷。这样粉刷出来的墙壁透气。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稻草是青浦、嘉善、吴江三地民众建造房子的重要材料。

在我心里,一份浓浓的乡愁是稻米的香糯。青浦、嘉善、吴江三地主要出产籼、粳、糯三大类稻米品种。粳米性软味香,三地民众一般用它们来做干饭、煮稀饭;籼米性硬耐饥,三地民众一般用它们来做干饭;糯米粘糯芳香,三地民众常用它们来做糕点和饭,还酿酒。曾在1984年获轻工业部“部优产品”称号的嘉善黄酒用的原料就是糯米。这黄酒还注册为“汾湖牌”,“汾湖”却是吴江境内的一个镇的镇名——可见,嘉善和吴江之间的亲密程度,或许,在三地之间还有不少这样的“亲密行为”,只是还未被我发现。

在青浦、嘉善、吴江三地,白饭菜饭、白粥菜粥、塌饼摊面等日常主食,年糕、粽子、油墩子等时岁食点,强健了民众的骨肉,也滋养了他们的精气神。

这精气神在三地民众的稻作山歌里得到了体现,饱满的音色、悠扬的音调,声声共鸣, 震荡人心。稻作山歌又被三地民众称为田山歌,是三地民众在水田里劳作时所唱的、以稻作生产和水乡生活为歌咏内容的山歌,有耘稻歌、车水歌、莳秧歌、耥稻歌。在水稻生产中,从一棵小小幼苗到香喷喷的米饭,中间要历经莳秧、车水、耘稻、耥稻、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等多道生产工序,每道工序都渗透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所以,他们用唱田山歌的形式诉说着稻作生产的艰辛,也用这形式抒发自己对稻作生产不舍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们还用这歌提劲提神,使水田里的稻作生产活动某种程度上不再变得繁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的青浦、嘉善、吴江,民众的生活中已经很少用稻草编结物,餐桌上的食物也愈加丰富,而田山歌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水土还是这方水土。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还是有着同样的“性情”和精神风貌,他们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对乡风文明的崇尚、对乡村产业的追求、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度认同等等,依旧是令人动容的美丽的“乡情乡景”。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浦区作家协会主席)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