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大上海”是贬义词吗?看完这部有魔力的片子,或许会有不同理解
分享至:
 (1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曹赟娴 2019-10-21 23:32
摘要:“上海不是东方巴黎,也不是东方纽约。上海,就是上海。”

——“这是一部拍出美剧节奏的片子。”

——“这是一部每一集都要拿着纸笔做笔记的片子。”

难以想象,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竟然说的是同一部片子,而且是一部纪录片——被称为近年上海纪录片领域“一号工程”的《大上海》。

这部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出品、云集将来和真实传媒制作,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播映的纪录片刚刚结束首轮播放,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在社交媒体时代亮出成绩单: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975.8万,节目相关短视频的播放量突破五千万。

一部主旋律纪录片作品,如何在“眼球时代”赢得关注的同时,也能收获尊重、引发思考?

“教科书”式纪录片不说教

“90多岁的马相伯,为了给抗日战士捐钱,在腿脚不好的情况下单脚站立写字赚钱,5块10块地凑足10万。”这段小事,让市民吴秦对母校老校长有了“更有温度的了解”,而这一细节,来自纪录片《大上海》。

同样感慨的还有来自沈阳、在上海工作19年的李维维:纪录片里提及旧中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当时东北被侵占,东北三省代表队身着黑色孝服入场,手持象征“白山黑水”的黑白旗帜:“一下子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这就是有脉搏的历史。”

《大上海》之大,要讲述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却从一个个人物的具体故事、一个个城市生活的细节入手,让不少观众能够触碰。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市长陈毅这样的历史人物,片中也选取了他视察海塘,亲自指挥决口险情这样的故事。不少观众直言“和传统纪录片不同,看到了故事,看出了节奏”“真实的历史远比影视剧精彩”。

章焜华认为这部纪录片既“大”又“细”

在一些文史学者看来,《大上海》犹如一本历史教科书,讲述了上海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但这个“讲述”的过程,却绝非乏味的说教。 “一个如此大体量的题材正是在这些精彩细节的塑造之下才立了起来,这样的一个结构方式就是一种创新。” 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创办人之一的章焜华表示,这部纪录片格局很大,对上海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深刻解读,让观众对上海乃至整个国家所经历的道路有了全面认知,但同时细节又非常精细,“把历史背景置后,把历史人物前移来表现,这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小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温度和脉搏的个体。”

做一部“对得起上海”的片子

“你知道毛泽东来过上海多少次吗?”在中学教历史的张翔在《大上海》中找到答案——57次。除了可看性,《大上海》更保留着纪录片学术性的“硬核”,有网友直称“一边看一边做笔记”。张翔直言:“片中的很多细节,没研究过文献资料,是不会知道的。这样的细节使得这部纪录片更加立体,也是大量的细节才让这部片子脉络清晰逻辑清楚,好看之外,更能以理服人。”

总制片人韩芸回顾创作之初

“那是2017年冬天的清晨,大家纷纷赶来,脱下外套时还冒着白色的寒气。”《大上海》总制片人韩芸记得准备开机时的场景:来自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影集团和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各个文史场馆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韩芸仿佛“拿到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大上海》的分量很重,我们要对得起上海,对得起历史和现实,也要对得起未来。”

总导演徐冠群回忆拍摄经历

《大上海》总导演徐冠群记得,为了拍摄这部片子进行了一年多的前期调研,光调研报告就达40万字。开机之后,摄制组将上海境内百余个遗址遗迹收入镜头,采访过40余位各类专家,累计拍摄超过1000小时的素材。摄制组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查阅史料,拍摄书籍、档案350余件,其中不少是首次登上电视——就是为了讲透“上海何以为大”。

节目结束前,韩芸写下感言——“因为懂得更加珍惜”:“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以纪录片的方式留下一段有温度的历史。”

“大上海”何以为“大”

“你们‘大上海’回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啊!”在上海工作16年的沈艺文,至今回到江西老家时还会有人用“大上海”来揶揄:“大上海这么排外,有没有被欺负?”

这样的观念,当沈艺文在朋友圈和家族群“强推”《大上海》后有了明显改观。片中有一段登上网络热搜的片段,是由在虹口弄堂长大的演员马伊琍出镜讲述童年记忆:“很多北方的小朋友不能理解,我们小时候为什么那么向往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石库门的温馨与窘迫,让沈艺文的家人对上海“螺蛳壳里做道场”式的精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前家里人会引用网络段子,说上海人上火车带一碟小菜、一瓶啤酒,能一直吃到北京。” 沈艺文说,这部片子让家人对上海的历史和生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种“实惠”背后的精细与克制,是对资源的尊重和自我的要求,这样的特质与国际一流城市接轨,折射出上海的开放、创新和包容。

《大上海》热播已经引起不少城市政府部门的关注,一些长三角城市要求领导干部都要关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海是龙头。与上海对接关键是思想接轨,不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合作很难深入。”

何苏六阐释何为“大上海”

“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大都市,中国很多政策都是在上海先行先试,称之为‘大’一点不为过。”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何苏六说,上海之“大”,不单在面积、人口,而是城市的韧性、强度和深刻性:“书写上海是一种责任,上海不光是中国的,我觉得还是世界的。”

正如一名网友评价《大上海》时所说:“上海不是东方巴黎,也不是东方纽约。上海,就是上海。”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