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市中心静安寺的读者为啥愿意追到宝山大场?好的读书会不是“面子工程”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9-10-21 19:01
摘要:读书会越来越多,读者还是那些?办好读书会,关键在哪里

以思南读书会为“龙头”,越来越多读书会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景,各区、各个文化空间都在培育自己的读书会。有人发现,读书会虽然多了,但“忠实读者”还是那些面孔。读书会如何做出特色,真正让这个城市的阅读人口“扩群”?上周末,世纪出版集团与宝山区合作的行知读书会创办一周年特别活动上,被评为“知心读者”的74岁退休工人张老伯一番回答给了记者一些启发。

张老伯是行知读者会不折不扣的忠实读者,主持行知会的主持人阎华几乎在每次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但问到张老伯是否家住附近时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答案——“我住静安寺!”市中心的文化活动很多,为何要追到偏远的宝山大场镇?张老伯说,活动虽然多,“但不是水平都高”,“来了这里,听了以后感觉不一样,从此之后,只要能来,争取每次都来”。其实,交通也方便,家门口7号线“一部头”直达。

能让张老伯“感觉不一样”的行知读书会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笑一做过行知读书会的嘉宾,那次活动令他印象很深,“我们和昆曲表演艺术家一起呈现春天赏花,特别是赏樱花的情境。我是讲解古典诗词的,单纯讲,效果总是欠缺一点。艺术家现场来表演,古人沉淀下来的对大自然的倾慕、对春天花卉的喜爱就活了起来”。“我做过这里的讲者,也是这里的听众。我感觉,行知读书会的面是比较杂的。”作家马尚龙认为,有的读书会触及的点比较单一,行知读书会看似“杂”,但从中可以悟出点道理,落脚点还是“行”与“知”,从“知”到“行”,再从“行”到“知”,读者渐渐被读书会的内容所感化,“懂的杂一点,做人更加开心点”。

行知读书会以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命名,宝山大场是陶行知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创办山海公社、工学团,进行教学实践,当年的山海工学团就在如今读书会举办地的马路对面。因此,从创办开始,行知读书会就以文化与教育结合为理念,邀请名师名家分享观点,通过“赏艺会”“影评会”等形式进行文化艺术导赏,希望成为市民学习赏艺、修身美育的平台。

宝山区有行知读书会,浦东新区的学习读书会、陆家嘴读书会已创办一年有余,虹桥商务区发起了长三角读书会,这些读书会都采取了政府机构与出版机构合作的模式,希望为当地创造文化地标。比如,行知读书会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旗下上海书店出版社提供内容运营,以文史特色见长的书店出版社与宝山的人文风情结合,聚焦过“大上海‘大’在哪里”“民谣里的上海”等话题,宝山区的樱花经济、邮轮经济也与读书会选题结合。浦东新区在去年世界读书日一口气推出两个读书会,其中学习读书会是上海第一个以传播“红色文化”为基调的阅读品牌,陆家嘴读书会则契合陆家嘴金融区白领的阅读需求,不仅将时间安排在周五晚间,选题形式也十分灵活。

“陶行知先生提倡平民教育,是一种‘化’的教育,而不是‘灌’的教育。”在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看来,如今上海的很多读书会,实际上也是社会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读书会大多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但不意味着读书会没有标准、没有要求。当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命力是否持久,能否维持“恒温”,“好的读书会不是干柴烈火、薪尽火熄,一把火、一阵风的‘面子工程’。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读书会应该办成真正以知、真为追求的阅读活动。”其次是“分层”,“读书会多了,如果不明确它的读者对象,势必难以产生恒温与恒力。阅读活动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特点,分众、分层。”第三是“多形”,“形式要多样,未必是主持加嘉宾的座谈形式,真正的读书沙龙,读者能与嘉宾对话、互动,甚至成为主角。”王伟归纳的最后一点是“聚能”,“读书会方方面面都在办,要聚集社会各个主体的积极性,把能量聚集起来,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主题来设计读书会,在不同的点发力,同时有所呼应、联动。”

行知读书会一周年活动上,有一幕让台下读者情不自禁鼓起掌来。那是全国首位美育特级教师王圣民上台后的一个小动作,开始分享前,她先把台上的桌子转了一个方向,面对读者,“这样才舒服”。在王圣民的“行”与“知”中,美育就在生活的细节里。对读书会来说,能把随意驻足的路人变成每周报到的忠实读者,进而带动身边人也成为阅读基本人口,可能就在于一个个细节的积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