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美术馆流行“晒”馆藏,没“名气”值得被收藏吗?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9-10-17 06:31
摘要:美术馆应成为审美标准和审美导向的引领者。

最近,沪上美术馆流行起“晒”馆藏。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连推数个馆藏展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首次将库房推至前台,举办2012年建馆以来的第一个馆藏作品展。一时间,晒馆藏、看馆藏,成为沪上美术界的新时尚。藏品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然而,有藏品只是第一步,如何建立美术馆自己的收藏和研究体系,真正为推动上海美术事业发展和提升大众审美素养而服务,美术馆也在进行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用收藏为海派艺术建档

“光影岁月—简庆福摄影艺术展”将于10月18日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展出中华艺术宫馆藏的简庆福摄影作品。算上此前开幕的“我的艺术属于人民——馆藏吴冠中作品展”和“柔如垂柳坚如竹——沈柔坚艺术回顾展” ,这已是中华艺术宫近期推出的第三个馆藏展。这些馆藏主要来自于艺术家及其家属的捐赠,吴冠中和沈柔坚展览作品都达100余件,不仅展品类型综合全面,还包括文献资料。如吴冠中展览就专设了文献展区,涵盖艺术家的年表、照片、视频等,让观众全面了解其艺术风貌和人生经历,领悟其“艺术家属于人民,艺术作品应归属人民”的人生格言。更深入细致的展览效果,也得益于美术馆成体系的收藏方式。


吴冠中《乌江老街》 中华艺术宫提供


吴冠中《长日无风》 中华艺术宫提供

15日,金立德作品研究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就在上周末,另一位艺术家卢治平的作品研究展开幕,两个展览几乎同期亮相,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个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馆藏研究展”。举办这类馆藏研究展也是刘海粟美术馆近几年的主要工作之一,每年,美术馆都会推出一到两位馆藏艺术家做研究展示,目前已举办过朱振庚、谭华牧、陈盛铎、周长江、黄阿忠、乐震文等人的展览,取得良好效果。此次展出的金立德作品,刘海粟美术馆今年初才新收入囊中,除了金立德各个时期代表作外,还包括一些草图、文献、手稿、书籍、信件等。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介绍,这种成体系的收藏模式是对以前碎片式收藏的很好补充。此前收藏陈盛铎的作品时,连他去日本留学的签证单等都有纳入。将艺术家的一生“打包”收入美术馆,也为研究那个时代艺术家如何求学、生活、创作留下重要资料。

今年初,刘海粟美术馆策划主办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春江明月共潮生”,众多早期海派名家作品令人惊艳的同时也让人唏嘘,他们的作品大都不在上海。“我们希望能对一些濒临消失的早期海派艺术家作品做抢救式的收藏。上海是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源地,很多艺术潮流和艺术家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因为历史变迁,很多早期艺术家已经湮没无闻,如何挖掘、整理、展览、研究这些作品非常重要。”靳文艺介绍,过去,刘海粟美术馆收藏方式比较零散,如今以美术史发展脉络为依据的收藏模式正逐渐形成。对于当下海派艺术家的收藏整理也沿着这一思路进行,“我们会对进入视线范围内的艺术家进行各种评估,并对认可的艺术家做一个系统性的收藏,包括作品和创作手稿、文献资料等,为每个艺术家建立自己的档案库。并最终通过学术研究和展览呈现,让观众了解海派艺术的发展脉络。”

美术馆要有引领作用

近期亮相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作品展——“客人的到来”则是该馆建馆以来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首次对公众的呈现。展览以一间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楼平台的“开放库房”作为始发点,将平日身处幕后的藏品库房推至前台,使观众得以从藏品照料、复原、运输、研究等多方角度走近艺术。从展览可见,该馆所收藏的内容涵盖影像、摄影、绘画、雕塑、装置、文献等多种形式,近40位/组参展国内外艺术家中,既有蔡国强等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价值的艺术家,也有不少具备潜力和能量的青年艺术家,此外还有历届上海双年展中的作品。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被美术馆收藏是最好的归宿。”在“客人的到来”展览开幕式上,这是参展艺术家们提到最多的一句话。被收藏,也意味着被美术馆认可,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意义尤深。

面对艺术名家日益高涨的市场价格,对于公立美术馆而言,收藏往往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相比花高价收几幅名家作品,市场价格较低的作品自然“实惠”得多,但观众想来美术馆看的,是否就是那几幅名家作品?这也拷问着美术馆的收藏理念。“打包”非知名艺术家的一生,和收取名家的“人生碎片”,哪个更有意义?

“现在大众心目中好的艺术家往往是网红艺术家,或是被市场认可的艺术家,但美术馆是一个审美标准和审美导向的引领者,只有在美术史上对社会产生引领性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艺术需要时间的沉淀。”靳文艺认为,尽管潮流和艺术史价值并不冲突,但“名气”不代表价值。对于美术馆而言,要对收藏做引导和梳理,并坚持自己的眼光和判断。

金立德是新中国第一代专业艺术院校杭州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认为,金立德尽管公众相对陌生,但他的交往和经历非常丰富,是还原当时的社会历史和艺术家生活状态的重要参考。金立德学油画出身,但他却创作了大量的水彩作品,因为油画材料成本太高,这和新中国初期物资匮乏有关。展览中,还有他的连环画、宣传画作品,在连环画高峰时期,他的连环画作品曾发行上百万册。“他的艺术经历是研究海派绘画发展过程的一个良好补充和证明,这是体系化收藏才能体现的整体价值。”


金立德作品 刘海粟美术馆提供

“美术馆不能只做网红展览,还要关注那些默默为艺术献身、少有机会展示的有价值的艺术家,希望新的潮流从美术馆开始。”靳文艺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