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长三角两地书】南通人看苏州:首先成了苏州吃货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冒贻宣 2019-10-15 15:01
摘要:老百姓一边吃,一边夸着苏州人,有功有功。

人们用秋这个字来代指漫长的一年,“如隔三秋”。说这话的人,想到猝不及防的寒冷,却有些忘了丰收。10月一到,苏州老友老徐电话必定准时打来,邀苏州一聚,主要为了吃。秋天啊!苏州逼近天堂的一季,欢喜与焦虑之间,苏州人掌握了营造绵长与淡泊的原理。

我什么时候开始成为苏州吃货的呢?太久了。有段时间经常苏州来出差,最早我可以说是被苏式面馆儿圈粉。苏州的面是细面,浇头和讲究极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客人报出一大段“鳝排双浇宽卤重青加点咸菜”,主人也游刃有余。尽管大家来去匆匆,但是面馆里的用心和好记性,总给人一种“立得住”的好感。

不久后,又被苏式小饼折服。爱人喜欢玫瑰馅儿的月饼,表皮松脆,里头附和着各种果仁儿的香味儿,金银铜铁坚果色泽,借着扎实的油光透露出来,外加一点神秘的芬芳。我偏爱有分量的肉月饼。一口鲜肉一汪油,咬开来肥肥满满,给人一种济济一堂的感觉。一只吃毕,家人无不是在桌上捡着碎屑。至今中秋前,仍必须网购苏州货。

但一切之一切,都比不上太湖、阳澄湖的大闸蟹。苏州人把螃蟹玩儿得太透。我到现在还记得,某年去吴中东山镇太湖边吃螃蟹,兄弟老徐说的一个笑话:

“两个公务员,都在东山工作。冬天穿得多的是水产局的、穿得少的是林业局的。因为水产局的容易吃到太湖螃蟹,寒性;而林业局的喜欢吃东山的羊肉,暖人。”东山湖羊肉是另一道名吃,膻味轻、肉质细。和螃蟹同桌吃,据说能达到暖寒中和的境界。

我回嘴:为了吃,全世界都是你们的借口。

一个秋天对苏州人还不够。为此,苏州人变出了另一个秋。再往后过三四个月,大雪封门,冰冻三尺,也有十足的惬意。这时候的蟹壳深肚浑,母母公公,苏州人耐心地取蟹膏蟹黄,和猪肥膘炒,以葱姜爆香,用黄酒焖透,猪油打得透亮,唤作“秃黄油”。“秃”,苏州方言里“仅有”之意,一满勺相当于一只蟹的全部精华。小孩儿最喜欢将一大勺秃黄油扣在热的发烫的白米饭上,用力搅拌到每一粒白米都被翻滚着染上金色,开怀大嚼,大人说有罪有罪。苏州人爱的一瓢儿“秃黄油”,最近在整个长三角都堪称走红。老百姓一边吃,一边夸着苏州人,有功有功。

可老徐认为,这吃法差点意思:囫囵,不够庄重。在老饕犀利的舌床上,所谓大闸蟹,不是一道菜,那是一桌筵席。据他说,他摆开架势,一只螃蟹能从苏州火车站吃到上海火车站。正所谓:大腿肉,丝短劲韧,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若银鱼。雄吃膏,肥糯厚重,不逊牛脂;雌吃黄,粉润轻盈,胜比蕈菌。独吃螃蟹的热闹,是一个人的“喜宴”。咬开蟹脚,咔咔啪啪咔咔,放个鞭炮热热身;再就是剖壳缴腿卸盔甲、“洞房”也闹一闹。“盖头”下面永远是最诱人的,那一朵朵妖娆的“开封菊”,总会让食客顾不上蟹斗里满仓鲜白的蚕丝。

苏州人吃螃蟹,顶呱呱。但是作为南通人的我,还是可以说两句不服。说自个儿,儿时辉煌的回忆,县城名店“四海楼”里卖着的,那种大小堪比两只拳头的蟹黄包,至今仍是必须向别人炫耀一番的特产。说历史,提到嗜蟹如命的人,也绕不开我南通如皋的李渔。书里记他,“命家人涤瓷酿酒,以备糟之醉之。”把活生生的螃蟹灌醉。这个做法,南通确有几家保留,吃的就是临界的鲜活。某种意义上,我理解李渔,因为醉蟹必须是熬夜狂人的最爱。一只在手,管它月黑风高、管它天寒地冻。或大酒之后,摸回家中,或午夜梦回,挑灯看剑,徘徊于客厅和厨房,心中腹中皆感若有所失之时。找到冰箱里藏着的一窝蟹,念及灶头停着的半锅饭,于是摩拳擦掌,蹑手蹑脚,烫饭吃蟹。吃到酒劲穿肠,大汗淋漓,装作没事人般躲到老婆旁打着饱嗝装睡。爽,心中自比骚客不逊。

你细嚼慢咽也罢,狼吞虎咽也好,吃的都是一样的种。老徐点醒我,他的文吃我的武吃,都是为了奔向内心的平静。为了让我进一步感受这种平静,他揪着我破风而上。2019的初秋,冷得有些猝不及防,我们穿着短袖,武断地乘快艇到阳澄湖中孤岛一般的小船。汽艇跳动在水面上,粗鲁地划开水面的菱角。水鸭和湖鸥的翅膀在雨中猎猎作响。

换上看护船,无什么厨师,船上只有母女二人。老太太掌舵,女孩儿在船上的大锅里丢下姜、盐、啤酒,捞上螃蟹就往锅里丢,不论大小。那母女也和我们一起吃,顺手还炒了两个小菜。我们坐在床沿,脱了鞋喝着酒,摇摇晃晃之间,四五个人吃下十几只,吃到天昏。可惜胆小,生来不是弄潮儿。老徐拍拍我的肚子:“否则,咱们也要看夜半钟声到客船,看东方既白了。”

苏州好,2500岁,不乏耻辱挫败,却不摆宫阙,满是流利细密。涓涓细流之上,顶着一个忍字。他说苏州。苏州妙。水利万物而不争,流过时间创造空间,迎来送往,他人只读到委屈,自己才悟出自在,所以养得螃蟹。

南通靠海,苏州多湖,都敬水爱水。一个南通人,一个苏州人,这一刻,突然想到一个共同点。我们上溯十代、百代,哪怕地理与出处不详,在水里找灵感,却是存乎血脉里的默契。

天色向晚。仰头开腔,用力呼吸湿润的空气,有朦胧的渔网的咸。低头抿口,水波一层一层在口中打开,滋味不浅。而今,这水面如碎镜一般的苏州,唐伯虎的大笑,金圣叹的大哭,苏东坡的大境界,翁同龢的大起伏,都摆不开战场。而太湖的雪、阳澄的波、沙家浜的芦苇荡,那长江支流滋润两岸的细节,最能片片入心地掉落在苏州人的伞里瓦里梦里,销魂入骨。

也许那才是苏州。也许这才是苏州。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