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从越剧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获得两次新生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顺 施晨露 2019-10-11 13:12
摘要:进入现代社会后,相当一部分传说在上海获得新的艺术生命。

“‘以民为本’和‘以生活为本”构成了上海的文化特质之一,就是其民间性。”静安区“壹字读书会”近日走进校园,复旦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段怀清为行健职业学院师生开讲“开学第壹课”,以“民”为主题,分享精彩的中国民间文化,并以丰富史料讲解上海独有的城市文化特质。

“一入黄歇浦中,气象顿异。从舟中遥望之,烟水苍茫,帆樯历乱,浦滨一带,率皆西人宇舍,楼阁峥嵘,缥缈云外,飞甍画栋,碧栏朱帘。”在晚清中国首位赴国外公开学术演讲的文人王韬笔下,上海外滩“黄浦樯帆”的都市景观给与之初见的读书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栋栋高楼的参天身姿,大楼的玻璃窗在阳光下闪出晶莹的反光,接着是起重机尖细坚固的黑色吊臂和船只上那秃树般的桅杆……耳际猛然传来汽笛震耳欲聋的低沉吼叫……”在英国人克里斯多夫·纽的笔下,上海的传统古典图景消失无踪,外滩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是大工地和大工厂。

“不多一时,船已进了浦江,单间帆樯林立,舟楫云屯,果然热闹异常,不必别处。又行有半刻多钟,这船正欲进洋泾浜,猛听得穿上发一声喊……不提防有一只小火轮船由南而北飞也似的斜刺里驶来。”清末章回体小说《海上繁华梦》中,两个苏州的读书人想到上海看看大城市,作为重要港口,这里不仅有江南水乡的乌篷船,也有苏州河里的小火轮船,两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代表了过去的中国和当下的中国,交错的景象中,也可窥见传统社会的衰落和新社会力量的上升。

“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1930年代,中国作家开始以现代文学的方式观察上海,在茅盾的《子夜》中,上海获得了富有复杂的层次性。作家从音乐的角度描摹上海,英文广告语“light、heat、power”诉说上海的开放和活力。

传统文学话语的摸索,西方视角的记录,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本土语言的蜕变。四个文本,亦是四种身份,四个视角。经由这些个体经验,构建出上海多变的图景和形象。“民”与大时代交相辉映,呈现出立体而富有细节的上海。

段怀清认为,上海并非民间传说特别发达的地区,但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却有相当一部分传说在上海获得新的艺术生命。比如家喻户晓的《梁祝》正是在上海获得了两次新生。“在中国历史上,有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却鲜有女孩进学校读书的故事,如果有,就是从祝英台开始的。”段怀清谈到,“梁祝”在中国古代的流传中,一直包含两条思想线索——其一是女扮男装求学,其二是爱情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前者比后者甚至更受关注。梁祝的性别主题常为人所忽视,它反映了古代中国女性为自身性别权利付出的个人努力,具有进步意义。

《梁祝》与上海的初次相遇,是浙江女子越剧团将流传于田野之上的传说带进上海剧院和都市社会,使其流传并焕发第二次艺术生命。后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诞生,将西洋的音乐语言与中国经典传说结合,从此为《梁祝》注入了两个新的鲜明特质:现代化和世界性。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