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重逢文学战友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 动 2019-09-21 09:19
摘要:我笑他“老土”,但他却不附庸风雅,坚持自我,就像大家都赶时髦唱流行歌曲,他却坚持哼家乡小调,且唱得娴熟老道,有滋有味。

不久前,受公安部刑侦局委托,前往江苏宿迁采访优秀刑警。采访毕,赴徐州坐高铁,途中想起40多年前在徐州当兵的岁月。部队早已搬迁,战友亦各奔东西,星散四处,但还有几位战友转业在徐州。首先想到的是张卫民,此兄长我3岁,却比我早当兵6年,15岁就当了童子军。其特征是娃娃脸,瘦高、活跃、率性。

我与卫民兄不是一个中队的,我是机场4中队机械员,他是2中队的机械师。因共同爱好文学,一见如故,我经常到他寝室交流轰动一时的作品。上世纪70年代末,文艺禁锢解除后,曾被打成毒草的小说和电影鲜花重放,外国名著和电影也开始解禁,尤其是杂志上发表的精彩新作像井喷一般冒出来,佳作迭出。短篇小说有卢新华的《伤痕》、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刘心武的《班主任》等,报告文学有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话剧有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崔德志的《报春花》等。我俩互相推荐看到的好作品,深夜吹熄灯哨后,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如饥似渴地阅读,甚至住院吊针还在看书,读罢佳作,彼此交流阅读体会。

我常常坐在小马扎上,趴在床沿上涂鸦,一坐就是半天。因寝室人多,为了觅得一个清静之地,星期天清晨,我带上水壶和干粮,来到营房外的乡村,坐在枯草飞扬的河边,遥望着乱云飞渡的苍穹,冥思苦想,随兴落笔,直到夕阳西下。那时,尽写些胡思乱想、无病呻吟的东西,有首古诗正契合了当时的心境: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然稿件屡投屡遭退稿,但对文学充满激情。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年代,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时,部队里喜欢读书的人不少,但真正喜欢文学的不多,酷爱写作者更是凤毛麟角。记忆中,36团有张卫民、靳宏州、徐麟、王耀华、蔡耀等文学青年,彼此互相借书,交流读后感。与几位文学战友交往,为单调枯燥的部队生活增添了些许情趣。因个人的性格爱好、气质习惯及心理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我们各自喜欢和擅长的写作体裁不同。张卫民擅长写小说,曾看过他在部队写的几篇小说,细腻地刻画出了基层大兵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郁,只是写得有点随心所欲,稿件屡投屡退,虽未曾发表作品,但感觉他颇有文学潜质。  

张卫民像我一样脱了军装又穿上警服,在基层特警当过多年大队长,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他退休后写警营的生活世相百态,生动鲜活,很接地气。

2010年秋,我正在开会,突然接到卫民兄打来的手机。失联30年的文学战友终于联系上了,我赶紧赶到场外,与他激动地聊了起来。他听说我当了杂志主编,非常羡慕我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他在徐州驾校任校长,管着杂乱的行政事务,说退休后准备用心写一部作品。

接上头之后,彼此交流自己涂鸦的作品。有了微信后,更是频繁交流。军人和文人不一样,说话直来直去,听惯了赞扬的话,突然听到卫民兄的直言,感到有些逆耳。但我却非常清楚,这是真正的忠言,虽然逆耳,却使人清醒自己的不足和短板。我也对其作品直言长短。老实说,卫民兄的作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那篇写我们李兰茂师长抗美援朝击落4架美军飞机的文字,有情有趣,真挚感人,活脱脱刻画出了一个鲜活的老英雄形象。我认为其作品比许多挂着头衔的作家更精彩有味,更有见地。      

   

宿迁刑警小胡开车送我们赶到徐州的约定地点。我戴着墨镜和帽子来到饭店门口,虽38年未曾谋面,人群里的卫民兄却一眼就认出我,见面就给了我一拳:“李动,你小子!”那张娃娃脸已然爬满了皱纹。他热情地点了许多菜,还上了河豚鱼,6尾都是三两以上的,可见兄弟情义之深。战友老荣带了好酒,卫民兄热情地给我斟酒,我告知他我刚动了手术,不能饮酒,河豚鱼也只能浅尝则止。卫民兄颇为扫兴地调侃我:“吃喝玩乐你都不行,活着还有啥意思?”我笑曰:“有文学和音乐,加上有你这样的文学战友,足矣!”

餐毕,卫民兄陪我参观楚王陵和淮海战役纪念塔。楚王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规模改造时在山上挖掘出来的,我复员回乡后未曾回过徐州,故没有见过。参观时心里感叹,2000多年前,没有电动钻头,仅靠铁锥和铁锤挖出如此宏大规模的山洞,可见古人的毅力和才智。这里的兵马俑虽没有西安秦陵里的那般巨大,但一排溜组成的方阵亦颇为气势雄壮。淮塔则非常熟悉,曾与上海战友一起背着半自动步枪和五四式手枪,在塔前的冰天雪地里卧倒作射击状,拍了许多拗造型的照片;还与卫民、耀华一起在淮塔松树下拍了照片。当初我们都怀揣着文学梦,整天读书、爬格子,耀华信心满满地说:“到时在北京文代会见,我请你俩到老莫餐厅吃牛排。”重登淮塔,心情犹如南唐李后主词所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作者与战友

晚上,卫民兄叫来了张副中队长等四五位战友,发现战友都老了,很是感慨。说起往事,犹如昨天。卫民兄又点了一大桌佳肴,我中途悄悄到柜台结账,服务员却说已经结了。去景点买门票、打的,卫民兄都当仁不让地说:“到了徐州,怎么能让客人买单!”随行的我的哥哥感概地说:“你们当兵的真是豪爽,与一般的插兄和同事不一样。”

翌日清晨,张队赶来陪我哥俩去云龙湖游玩。湖边的柳树冒出绿芽,樱花、杏花、迎春花、风信子等各种鲜花竞相怒放,姹紫嫣红。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们沿湖走了15000多步,张队已是年近古稀的人,如此热情,令人动容。

中午,张队在最繁华的大街多伦多海鲜城请我们吃海鲜。见到三文鱼、生蚝等诸多海鲜,我不顾手术未彻底康复,盘里堆满了海鲜,杯里倒满咖啡,大快朵颐,大杯畅饮。卫民兄不碰海鲜,也不喝咖啡,却找来猪头肉和花生米等物,还有清酒。他咀嚼猪头肉和花生米,自斟自酌,自得其乐,还调侃说:“咖啡像中药,苦涩难咽。”

我笑他“老土”,但他却不附庸风雅,坚持自我,就像大家都赶时髦唱流行歌曲,他却坚持哼家乡小调,且唱得娴熟老道,有滋有味。卫民兄写作亦是如此固执,不赶时髦胡编乱造乞求发表,而是言为心声,坚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心底的想法,头顶虽没有作家的光环,但其作品也是一种表达,可惜是藏在深山无人识。

临别,张队叫了小车送我们哥俩去车站,临别前,卫民兄特意赶来送猪蹄、狗肉、香肠等两大包徐州特产。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虽不吃这些,但深感战友情深。上车后挥手告别,见为民兄1米8的瘦高个,骑上红色小电驴,车前还挂着红底碎花挡风棉袄,有点像农民工兄弟,与部队身穿军装的精干小伙判若两人。别离时分,我深情凝视着弯腰弓背的身影消失在夕阳里。

(本文编辑朱蕊)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朱蕊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