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找到你】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队员,现在还好吗?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19-09-10 17:19
摘要:史凤梅后来从事文化交流演出,多次把旗袍文化带出国门。徐萍早已离开了模特行业,和丈夫一起做国际贸易。在T台上的那段青春岁月很短暂,但给徐萍和史凤梅留下了一生的影响。作为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模特,史凤梅说:“我想我们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当时中国老百姓的身上,多了一点色彩,让他们知道,原来我们可以这样穿,同时也促进了老百姓消费观念的改变。这就是我们这代模特存在的意义。”


一张小小的四方形黑白照片,刊登在1984年6月11日的《解放日报》上。照片上是四个模特站在T台上,身姿亭亭玉立,只是五官早模糊不清。我有可能找到照片里的人吗?

照片未做任何说明,只知道拍摄者名叫毕品富,此外全部的线索都在一旁《生活需要时装“模特儿”》这篇文章里:她们是上海市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的成员,那是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在1981年进行了第一次演出。

30多年过去了,这些花朵一般美丽的人们,现在都在哪儿了?


一张照片把记忆唤醒


几经辗转,我得到了当年时装表演队成员徐萍的联系方式,把这张老照片发给了徐萍。因为老照片实在难以辨认,徐萍也拿不准到底谁是谁,但她答应和我见面聊聊。

徐萍已经59岁了。脸上长出了皱纹,鬓角生出了白发,却依然神采奕奕。我们约在一家咖啡厅里见面。她姣好的身材,精致的妆容,黑色贝雷帽和设计感十足的眼镜,让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她两眼。

没想到的是,徐萍一见我就说,照片里的人认出来了,左起第三个背影,就是她自己!“我想起了这四套衣裳,是叶德乾老先生为我们设计的改良旗袍,很漂亮,我们经常穿着它们表演。照片里,柴瑾穿的是红色,张毅敏穿的是白色,我穿的是黑色,刘春妹穿的是绿色。”

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每一个姐妹,每一件时装仍在记忆深处,只需要一张照片去唤醒。如今,当年的姐妹们也难得一聚,柴瑾去了美国,张毅敏去了日本,刘春妹很早便失去了联系。模特队里如今还在上海的成员,我还找到了史凤梅,她过几天也要去美国看望女儿了。史凤梅今年62岁了,穿着自有一种娴静之美,一头银色短发就是当下流行的“奶奶灰”。

史凤梅带来了一本厚厚的记事本,纸张早已泛黄。翻开来看,里面记录着1983年起,这支时装表演队每一场演出的时间、地点、内容、观看人数,重要的演出还附上了当时的剪报和照片。

如果这段往事是一部电影,这就是最好的“场记”。


从工厂女工到时装模特


当年,徐萍和史凤梅,都是上海服装公司旗下的工厂女工。

她俩一个来自钮扣厂,一个来自雨衣厂,通过选拔进入了时装队。徐萍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对她的希望是能考上上海外国语学院,未来做一个外交官。一向爱美的她,瞒着家人通过了时装队的选拔。她每天早出晚归忙训练,父亲却以为她是“念书”去了。史凤梅的家人同意她去时装表演队,但厂里的领导却不放她,说女孩子去当模特,将来怕是要变坏的。史凤梅离开时向当时的厂长保证:“我史凤梅现在是什么样,若干年后还会是什么样。”

就这样,徐萍和史凤梅都进入了时装表演队。徐萍喜欢穿新潮的洋装,史凤梅偏爱旗袍。两个人一动一静,一西一东,整日被闪光灯追逐着。

在《解放日报》的资料库里一一检索,可以发现许多她们的踪迹。1984年那篇《生活需要时装“模特儿”》,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史凤梅。“那个身着华贵礼服、显得雍容大方的‘贵妇人’,名叫史凤梅。开始时,她穿上礼服,显得呆板,更谈不上什么风度。但小史没有退却,她阅读了许多古今文学名著,琢磨‘贵妇人’的气质、风度,并在导演的指导下反复苦练,终于进入了‘角色’。许多外国人看了她的表演后,都赞美她的表演自然幽默,令人回味。”


第一次登台风波起


多年后,史凤梅回忆起自己1981年在友谊会堂第一次登台的情景。在演出之前,这些形体课上连棉袄也不肯脱、穿上高跟鞋走路歪歪扭扭的工厂女工们,已经经历了3个月、每天8小时的艰苦训练。史凤梅当时看过一部外国电影叫做《非凡的艾玛》,讲述一个灰姑娘,如何变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女高音的故事。“我当时穿着优雅的旗袍站在舞台上,我觉得自己不再是自己,而是变成了非凡的艾玛。”

徐萍第一次登台,可不像史凤梅那么顺利。1987年6月6日,《解放日报》第5版有一篇文章叫做《一个女时装模特的自述》。当时26岁的徐萍,在文章中回忆了当时的风波。当晚的服装中,有一件肩膀外露的礼服,现在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但当时没人敢穿。

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徐萍来穿,因为时装队里就数她最开朗奔放。然而前来观摩的徐萍父母得知后,怒气冲冲跑到后台制止,认为这件衣服“有伤风化”。无奈之下,设计师只好给徐萍加了一根飘带登场。“我把头压得低低的,生怕被观众看到我眼里的泪水,怕父母认出我来。我平生第一次尝到了含泪起舞的滋味。”自述中如此写道。

尽管这支时装表演队最初的表演,只有服装行业内部人士可以观摩,但仍然非议不断。有观众批评这“纯粹是奇装异服加美女嘛”,“暴露太多,简直有失体统”。这让这支时装队才刚起步,就遭遇了生存困境。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83年4月,时装队去了北京,在全国五省市服装鞋帽展销会上登台,轰动全城。模特们在台上演出穿的衣服,就在旁边的柜台销售,结果市民们争相抢购。公司经理赶紧打电话到上海,运了几十车衣服到北京,三天内一售而空。演出受到了《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的肯定,称其“华而不艳,美而不俗”。

1984年,根据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故事改编的电影《黑蜻蜓》上映了,时装队在国内的知名度变得更高了。与此同时,时装队也开始走出国门,先后在日本、美国、欧洲的T型台上,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着装变化。


漂亮是一瞬间的东西,而美是沉淀后的


1996年,《解放日报》第一次推出双休特刊,讲述与市民生活相关的故事。在当年1月1日的创刊封面上,有一篇报道叫做《第一代时装模特今安在》,记者许国萍寻访了史凤梅、徐萍和另一位男模特侯宝林。当时的史凤梅,因为结婚生子,早已离开模特队,成为了服装公司的女老板。而徐萍,1990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组建了一支民营时装表演队,常在厦门、广州、深圳、珠海等南方沿海城市演出。

20多年又过去了,史凤梅后来从事文化交流演出,多次把旗袍文化带出国门。徐萍早已离开了模特行业,和丈夫一起做国际贸易。在T台上的那段青春岁月很短暂,但给徐萍和史凤梅留下了一生的影响。作为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模特,史凤梅说:“我想我们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当时中国老百姓的身上,多了一点色彩,让他们知道,原来我们可以这样穿,同时也促进了老百姓消费观念的改变。这就是我们这代模特存在的意义。”

虽然早已离开了模特行业,但徐萍依然十分关注国内外的时尚潮流。如今,有了越来越多中国超模,在世界舞台上,为国际大牌走秀,也为中国品牌代言,这让她羡慕不已:“他们的舞台,比我们当年大多了!”回想起改革开放初期,徐萍坦言,那时候中国设计师的视野仍然十分局限,设计理念仍与世界脱节。在国外演出时,这种差距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而如今,越来越多中国设计师开始走向全球,而国际知名品牌也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中国风的刺绣、丝绸、印花,惊艳了世界。

我们给徐萍和史凤梅拍了一张合照,年华老去了,但镜头里的她们依然很美。徐萍说了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她说,“漂亮是一瞬间的东西,而美是沉淀后的东西”。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图片编辑:朱瓅
题图说明:中国第一代模特史凤梅(右)、徐萍
资料图由被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