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让教师重新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应该怎么做?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波粼 2019-09-10 06:31
摘要:重树“师道尊严”是当下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必要前提。在当今生存生活成本均高的时代,要使教师安心长期从教,必须切实大力提高教师待遇。

教育兴,则国兴。一流的人才倚赖于一流的师资,因此若要教育兴,就必须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在当下社会急遽转型的时代,使教师重新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彰显了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是综合国力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软实力的竞争。教师是担负培养人才、振兴教育而冲锋陷阵的“战士”。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对于如何提高教师地位、更好发挥教师作用等作一番深入思考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建设教育强国。

重树“师道尊严”是必要前提

传统社会的“师”成为一种职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但从一开始,教书就不仅是谋生手段,它还是“成一家之言”的方式,由此而形成“百家争鸣”。

教师既是古代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的体现。教师传播知识与文化,推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不仅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还提升精神文明程度。因此,教师职业既神圣又伟大。传统社会由于“士”的地位高,故“师”的职业地位颇高,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倘若学生打骂老师,是要坐牢的,严重者甚至要被斩首示众。

在传统社会中,尊师、尊道乃重教之前提,“天地君亲师”,“师”堪与天地同在、与君王比肩。《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随着社会经济形态发生变化,民主、平等观念渐入人心,尤其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当下,“师道尊严”这一“价值理性”与经济社会的“工具理性”张力凸显,传统的师生伦理被解构,在个别地方,师生关系甚至出现了异化。好好的老师变成了“老板”,学生对老师只有金钱关系缺少了彼此间的温情。还有一些老师为了获取学生打高分,不敢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学业、学风上故意“放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和学生良好品性的塑造。

重树“师道尊严”是当下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必要前提。它不仅需要国家政府大力倡导,还需制定一系列法规条例配套推行,更需建构一系列微观运行机制重塑“人心”。

既看“硬指标”也要重视“软实力”

重树“师道尊严”,并非一味效古。时代不同,教师这一职业的内涵不同,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首先,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及尊重。当下,教师的准入条件较高,既需具备一定学历,又须具有教师资格证,还有试讲等考核环节。因此,教师自身素质总体应不差。教育既要传承也需创新,教师既然是战斗在第一线的“战士”,面对纷繁复杂的“教情”,探索并改革教学形式、方法或手段也势在必然。作为“统帅”的校方、督导或教育管理者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及尊重,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家长怀此认知:信任教师绝大部分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职业操守及教学水平;尊重教师在授业过程中给予的学业评价。如此,方能使教师对于自身的职业地位具有较高认同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更多的工作精力。

其次,正确认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的劳动属于脑力劳动, 相较于体力劳动,它需付出更多的学习及时间成本,前期投入较大。知识更新、准备教案、教学传输、释惑答疑、批改作业等无疑均付出较多的中期及后期投入。因此,教师不仅是心智长期高投入的一种职业,还为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理应获得相应匹配的收入回报。因此,只有正确认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国家、政府及全社会才能理解教师职业的崇高与无私,也才能真正尊重其劳动付出,认可其劳动价值。

再次,大力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一个职业有无吸引力,一个职业是否成为受羡慕的职业,最显著的衡量标准是:优秀人才是否愿意从事该职业;该职业中男女比例是否合理。目前调查数据显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堪忧,最直观的表征便是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因此,大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治本之策是提高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经济待遇之外,还须提高其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福利保障。在当今生存生活成本均高的时代,要使教师安心长期从教,必须切实大力提高教师待遇。这不仅需要国家高度重视并加大财政投入,还需地方政府响应并积极落实,也需各学校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与此同时,在量化评估体系下也要重视教师“软”实力。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当下,教师的聘用、考核及晋升等评估体系普遍量化;教师的“行为示范”即“师德”却很难量化,它只能隐于学生内心或形成“口碑”,而教育的真谛及魅力却往往体现在教师的这种“软”实力之中。教育抑或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最终还是凭借教师的教学艺术及人格魅力,并非仅仅依据其听评课节数、教改科研量等“硬”指标。因此,对教师的评估应科学、客观、全面,并给予教师一个相对宽松安宁的环境潜心于教学,以养其“气”。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