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相比,良渚社会有哪些属于自己的特点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生 2019-09-01 06:36
摘要:就目前所发现的良渚古城资料来看,良渚社会主要运用了“共识”的手段,并主要以玉器所代表的宗教为表现形式维护良渚社会的稳定。

“文明”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尚书·尧典》 也有“睿哲文明”语句,取光明、有文采之意。现代汉语“文明”一词,主要指涉英文中的 Civilization,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昌盛状态,与所谓“野蛮”、“未开化”、“蒙昧”相对而言。

从文明史的视域审视良渚古城

《文明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法国年鉴学派的灵魂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的著作。布罗代尔在书中认为,文明首先是一个地域范围,要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包括气候,动植物种类,农牧业,衣食住行方式等;其次,文明可以等同于社会,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第三,文明就是经济。每个社会,每种文明,都有着它自己的经济、技术、生物和人口情况,物质和生物的状况常常决定着文明的命运、人口的升降,经济和技术的兴衰等则往往影响着文化和社会结构;第四,文明也包含着思维方式,也就是集体心理。每个时代,固定的世界观与心智掌握着社会群众,支配着社会态度,领导它的选择,确定它的偏好,决定它的行动。更进一步,布罗代尔总结说:“文明事实上有两层意义,它指的是精神的和物质的价值。”

塞缪尔·P.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也有类似的思考: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思路来思考人类的发展。这一历史穿越了历代文明,从古代苏美尔文明和埃及文明到古典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再到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还穿越了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的连续表现形式。在整个历史上,文明为人们提供了最广泛的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史前文明是任何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种族身份、民族文化的出生证明,也是文化荣耀感的来源。良渚古城代表的中华史前文明遗址申遗成功,表明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对中国史前文明的认可,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的大大向前延展得到世界的认可。

众所周知,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于1936年秋,原西湖博物馆工作人员良渚人施昕更在良渚镇荀山及棋盘坟一带进行发掘,并写出《良渚》报告。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概念。主要发掘遗址除荀山之外,还有吴家埠、反山等处。今天,良渚文化广泛分布于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北至苏北,南至宁绍平原,西到江苏宁镇,东达舟山群岛的广大地区,距今约7000-4000年左右。

古老的良渚先民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化,经考古发掘,现今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早期文明产物,如石器、陶器、玉器等以及稻谷等农产品。良渚文化时期,中国环太湖地区已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技术,特别是开创了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先河。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被称为“中国式的土筑金字塔”的高台墓地。有了原始文字的萌芽,出现集体人殉,出现神权、军权、财富集中的迹象,是中国文明时代的体现。

大量考古新发现,刷新着人们的文明观念,良渚文化对揭示我国家庭私有制形成、国家起源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文明的曙光,“良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这更加表明,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演进的脉络,绝不仅局限于中原,而是显现多区域、多系统、多源头的特点。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区域类型”的著名考古理论,将上古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分别为: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区系;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区系;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部区系,而良渚文化恰恰处于环太湖中心地带核心区。因此,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环太湖中心地带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是集中体现长江中下游区系历史发展的中心区域。它与各区系内其他分支类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各大区系不仅各有渊源、各具特点和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家伦福儒勋爵更是高度认同良渚文化的意义,他认为,通常人们认为中国的文明略晚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后两个文明的起源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而中国的文明仅仅在公元前17世纪的商代才开始,这种说法仅仅以文字作为衡量,这大大低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丰富性。

我国考古学者则推论说,良渚文化的聚落和聚落群及其代表的各层社会组织,不论是其内部还是不同的层级之间都有相当程度的分化。良渚文化的一级墓地至五级墓地,每个级别墓地内部的墓葬之间都有一定差别。其“首领主导式”的布局非常明显。除了社会分化外,良渚文化的社会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相互竞争,甚至战争,从而导致了高等级聚落的废弃和兴建。学者推测,从良渚文化的宏观聚落形态看,高等级聚落控制的大聚落群即良渚文化中的最高政体,在环太湖地区大约有35个左右。尽管良渚文化的社会分化和社会竞争己经非常严重,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血缘关系在良渚文化中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纽带。(参考郭明建:《聚落形态与玉器生产》)

与世界其他文明体进行比较;以色列社会和埃及早期社会为例。古代以色列社会以游牧生活为基础,经历了“家庭一村落一城市”的转变,以政治和经济手段为武力条件,以精神文化产品形成区域内部的共同认识,尤以宗教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并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酋邦和政治组织的宗族国家形式中交织发展,最终形成了统一的社会霸权,以撒玛利亚为中心权力,确立了一定的统治范围,形成了早期的领土王国。而埃及早期社会,法老的权威则达到顶峰,个人独裁的过早出现,使得权力和神性彼此交织,建造金字塔的工作量远远超过普通农业劳动所需。

而良渚社会则在发展之初便是由定居的早期社会转化而来的,并且发展出了复杂有序的稻作农业生活,在社会和平的需求上并不如古代以色列国那么迫切,在中央权力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均衡“武力”与“共识”两方面的手段。就目前所发现的良渚古城资料来看,良渚社会主要运用了“共识”的手段,并主要以玉器所代表的宗教为表现形式维护良渚社会的稳定。

艺术史的角度理解良渚玉器文化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玉石同源,定义了玉石亲密关系。从自然材质属性而言,玉是中国古先民在寻找普通石材制作生产工具的经历中撞见的特殊石材,坚韧、美丽、有光泽。视觉上,玉石色泽丰富多变,通透清澈有光泽,听觉上,敲击时声音脆甜、悦耳;触觉上,玉石温润清凉,中国先祖们用“玉”字给这种石头进行新的铭记。审美之心既出,中国艺术史从此开创格局。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多为玉琮,在良渚文化西南边的广东石峡文化、还有江苏北部的花厅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存和其他史前遗址墓葬也都有出土过玉琮,数量等级远远与良渚文化不能相提并论。

研究认为,在良渚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玉琮上,纹饰简单,而后才慢慢比较繁琐,到中后期逐渐简化,这也标志着神权与皇权的分离,从纹饰的角度分为六型,分别是兽面纹型、神人纹型、“异眼”神人兽面纹型、“同眼”神人兽面纹型、简化神兽纹型和神人兽面纹+鸟纹型。(参考杨媛:《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研究》)

曾经在2000年10月至2001年8月,186件玛雅文物在中国巡展,有一件太阳神雕塑吸引了人们眼球。它出土于墨西哥坎佩切州的琼乌武夫,高 67 厘米,宽 79 厘米,厚 46 厘米,是一建筑构件,螺旋形眼睛,翅膀形的羽毛披饰,很明显它就是太阳神基尼·阿奥像。双手僵直地拄在腿上的这种姿式以及羽毛饰物,与良渚玉琮纹饰中神人兽面纹上的神人极其相似。

以世界艺术史的视域横向比较,良渚文化玉器纹饰不仅与玛雅文化中某些器物上的纹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更与埃及人对神的理解从动物趋向人性化的变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无国界,东西方史前文明在纹饰的创作上还是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一,夸张的描绘;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大都是管钻眼,或刻有椭圆形眼角,眼角内或填刻纹饰,凸鼻,阔嘴,嘴内或两对獠牙外露。比较美洲人印第安人的图腾面具也大都是重圈圆眼,且有小三角形的眼角,寛鼻,阔嘴,嘴内两排十八颗牙齿。夸张手法创造能营造一种神秘变幻的气氛,使人更易产生敬畏之心。其二,神、人与兽混合作为创作的题材。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便是神人与兽面的组合。其三,敬畏太阳。良渚文化玉琮上神人兽面纹上眼睛大都以管钻的手法来突出眼睛的部分,就是对神(太阳)的崇拜和敬畏。太阳神崇拜在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中也有所体现。

世界原始先民们艺术思维和创作手法相似之处在于,虽然不同文明发生发展之时,所处地域不同,种植作物差异很大。但由于史前文明所处时代生产力相对较低,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却彼此相通。

于是,在神性与艺术价值双重作用下,良渚的玉器承载了多重文化内涵,首要的是祭祀。原始社会进行巫术活动,巫觋具备沟通神灵的能力,沟通所用的重要器物的载体就是玉器。玉器作为祭器,具备了通神能力,于是玉器有了新的身份——“玉神器”。国家出现后,“玉神器”的身份转变成为“王玉”,常被当作“礼器”用于帝王的祭祀活动。《周礼》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由此可见玉器在古代祭祀活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玉器种类丰富繁多。其次是权力、等级、财富的象征。原始社会墓葬中,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以随葬玉器的种类和数量来表示。国家出现后,对玉器的实用礼仪和配器进行严格规定,并写入典章作为书面判断,是为了王朝的统治阶级维护礼制,避免混淆和逾越阶级等级。

在艺术上,玉做为审美装饰,直观的美好特质,很早就受到人们的赏爱,“玉”字在古代汉语也就成为形容非常美好的修饰词。清俞樾《群经平议·尔雅二》说:“古人之词,凡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仪礼》之‘玉帛’,皆是也。”以“玉”为甚美的饰词在古代一直很流行,其例不胜枚举。因此,《礼记·玉藻》里提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国风·秦风·小戎》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于是《礼记·聘义》记: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拚瑜,瑜不拚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良渚玉器的审美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从“君子佩玉”到“君子如玉”。

良渚的玉器由外及内,启蒙了中国儒家文明的人格审美,的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有序的聚落形态,发达的艺术审美,构成了良渚社会最重要的两大支撑,叙说着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的美好。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