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思想者|张道根: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何以能持续快速增长?秘密就在这“四个化”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道根 2019-08-25 06:30
摘要: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制度、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度、战略、政策能否持续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与动力至关重要。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曾经人口最多、贫困率最高、经济底子最薄弱的一个大国,中国为何能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了40年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上海社科院院长张道根研究员日前在2019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上作了专题讲座,分析了中国经济长时间快速发展的“秘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向民族解放和独立。多年以来,这些国家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中真正走向发达经济的却不是很多。因为一个国家要赶超,就必须有经济的起飞,要有大规模、长时间的投资、建设和发展。一个国家越大,需要发展的时间就越长。其中,中国作为人口最多、贫困率最高、经济底子最薄弱的一个大国,却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了40年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原因何在?今天,我就和大家分析一下中国经济长时间快速发展的“秘密”。

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奇迹”

各位都知道,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国有很多仁人志士希望救亡图存,挽救自己的国家。他们作了一系列尝试,然而大部分都失败了。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国家独立后,才能真正抓发展、搞建设,新中国开始了工业化探索。但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工业化举步维艰。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举全国之力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为后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真正大规模持续发展建设,是在1978年以后。给大家说一些数据: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1979到2018年这40年的时间里边,中国保持了9.5%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占全球GDP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16%。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跟美国的GDP总量差距在不断缩小,到去年,中国的GDP总量突破90万亿人民币,稳居全球经济体第二。

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家,特别是制造业的份额占全球四分之一。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要知道,在改革开放刚开始时,中国基本上在全球进出口贸易中没有位置。变化何其之大!

同时,中国近4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不低于经济增长率,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每年减少农村极端贫困人口1000多万,有7亿多人口脱离绝对贫困状态。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385元人民币,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发展中人口大国,比如印度,当时印度的人均GDP水平大概是中国的3倍左右。201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6万元人民币,接近1万美元。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口最多、贫困率最高、经济底子最薄弱的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当然,类似的经济增长奇迹并非只发生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等也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比如,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有20年的时间保持了年均9%的经济增长速度,并由此跨入发达国家行列;韩国大概在20世纪60—70年代,保持了20年9%的年均增长速度,也成功地跨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但是,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这么幸运,不少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没能抓住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把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工业化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没有抓住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才得以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了40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之源

有人也许要问,中国的经济为什么能在改革开放后保持40年的增长呢?一个国家的经济有这么快的增长,一定是有原因的。不仅是中国国内学者,还有很多国际学者也都在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说法。

有的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能够快速增长,是因为中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拥有巨大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因此,国际产业愿意转移到中国来,中国生产的商品物美价廉,出口产品有优势。这是一种说法。

有的专家则认为,中国人长期吃苦耐劳,很节俭。中国人比较注意投资、储蓄,只要有生意做就把钱投进去,比较适合经商办企业,开厂办实业,所以中国经济发展了。这又是一种说法。

还有人认为,中国人口多,地大物博,市场需求大。经济学有个原理,生产决定消费,反过来说消费也决定生产。没有购买,哪有生产呢?发展需求强烈、空间广大、回旋余地与发展韧性足,这些使中国有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潜力。

还有一种说法,可能是大家经常听到的,说中国有制度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力地推动经济后发赶超,等等。

这些都正确,但又不完全对。比如,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一直丰富、一贯便宜,为什么我们长期没有较快发展,一直是欠发达贫困大国?中国人能吃苦耐劳,很节俭、重储蓄,这一直是中国人的习惯偏好,然而,为什么相当长时期,中国人无论怎么吃苦耐劳、注重存钱,但仍然受穷,仍然不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制度的一个独特优势,实际上中国传统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中就有这个优势,而且比现在更强,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中国出现普遍商品短缺、供不应求,经济发展波动大、效益不高?

可见,一个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等有自己特色特长是必然的,但是有特色特长并不必然决定一国经济能够长期快速发展,也不能决定一国就能迈上经济现代化台阶。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制度、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度、战略、政策能否持续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与动力至关重要。改革开放根本是制度创新,重要的是大幅降低制度成本、交易成本,扩大了人的经济自由,拓宽了人们创业渠道,激发了人的创造力和干劲。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劳动力更廉价,但世界上看不到遍地的“中国制造”?根本在于制度竞争力不强,制度束缚人的思想与行动,不能激励人创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经济发展有成功经验,也有重大挫折和深刻教训,特别是后期问题很大。这些主要在于经济体制、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选择不对路,当然,脱不开当时国际国内大环境大背景,脱离不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传统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可见,一个国家的制度只有适合这个国家发展,能够激励这个国家人民努力、奋斗,能够让每一个人的创造活力得到发挥,能够给更多的人改善和发展的机会,才能真正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做到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如何推动经济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邓小平强调,要搞建设,就要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就要实行改革开放,就要改革党和国家管理体制,特别是经济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由此,中国开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步入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新的历史轨道。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呢?我总结了一下,实际上就是概括为“四个路径”或者“四种办法”。那就是紧紧抓住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激发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一切有益于发展的知识、技术、管理、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坚持推进市场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市场化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让中国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不能横向流动,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利于持续较快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不利于稀缺资源有效更好配置。所以,中国改革开放后所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推进市场化,逐步放开放活市场交易,放宽对多种产权的严格控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持续深化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制度办法,既不是“华盛顿共识”西化和私有化,也没拷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转型模式,不是坚持书本上社会主义原理的教条。我们立足中国国情,根据中国实际,着力解决不发展的问题、人民不满意的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比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包产到户,实际上通过承包合约,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受触动的情况下,正式重新确立了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的使用权、支配权和部分收益权,尤其是亿万农民拥有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利。这就突破了以往那种公有制与私有制绝对对立的理论与意识形态教条。比如,给人们经济自由,让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农民可以自主耕种土地、自由创办乡镇企业、自由到城市打工。这就突破了以往那种计划与市场制度绝对对立的僵化教条。市场有了,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了,尤其是占中国人口总量80%以上的几亿农民“活”起来,从劳动力过剩的部门向劳动力需求增长快的部门流动,从劳动生产率低的产业向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流动,从只能被动从事一般生产劳动向经商办企业的创造性劳动拓展。

第二,坚持推进国际化。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长期实行自力更生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这同当时的历史环境等有关,也同自身传统、意识形态与制度等有关。当时中国抗美援朝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军队打仗,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围堵中国,中国只能自力更生,不得不建立自我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这种同世界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对隔绝的经济体系,使我们失去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上发达国家产业大规模向亚洲转移的机遇。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是向世界开放、向所有国家开放,用对外开放倒逼自身改革。我们先从毗邻港澳的沿海地区搞开放,引进港澳台资金,搞“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再建立经济特区,实行沿海城市和沿海省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开放。1986年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2001年加入WTO。有序有力扩大开放,中国40年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不仅解决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问题,也学会了运用世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的吸引外资大国,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带动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没有国际化,中国经济就没有这么快的发展。

第三,坚持推进工业化。中国长期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最大。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要走向现代化,要发展经济,必须要实现工业化。全世界的经验都表明,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经过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各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支撑。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1/5的大国,必须要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不可能像小国家那样有几个支柱产业、优势行业就可以了。新中国建立后,我们依靠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统筹各种资源、资金、生产要素,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了传统重工业体系构架。但是,重工业比重太高,轻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家用电器等日用消费品工业太低,不是为消费需求而生产工业的体系。这种经济结构比例失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为生产而生产转向为消费而生产,从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优先发展消费品工业。轻纺工业等消费品工业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既能充分吸纳大量闲置过剩劳动力就业,又替代进口解决了我国长期存在的日用消费品短缺问题。我们走开放的工业化道路,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和布局调整机遇,为全球提供价廉物美的各种工业产品。中国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张、制造业体系不断扩展、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升级,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从1990年的2.7%,上升到2018年的25%。在改革开放前,基本上在世界各地看不到中国生产的产品。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我们可以在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制造”。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第四,坚持推进城市化。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人口主要在农村。1978年中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比重81.8%,城市人口占人口比重18.2%。到了2018年底,中国常住城市人口达到了59.58%,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有7.6亿农村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这里的“绝对贫困”是按照中国标准来划定的,即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现在中国在实行精准扶贫,目标是2020年中国所有的农村人口都脱离贫困。当然客观来说,这个绝对贫困的标准低于很多发达国家,但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步一步走,先解决这些问题,未来才可以更好发展。可以看到,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珠三角迅速崛起一大批新兴城市和有影响力的城市群,长三角地区成为世界产业、科研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城市群或城市带之一。城市化由东南向西北、由沿海向内地持续拓展,按人口规模衡量的大中城市和超大城市数量,我国跃居世界各国前列,2018年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近100个。在大城市带动、辐射下,中小城市快速增长,人口在50万到100万的城市超过110个,大中小城市体系不断完善。

下一步发展要继续坚持推动“四个化”

如今,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未来仍将面临不少挑战。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全球第二了,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上的差异。比如上海和贵州,2018年上海的人均GDP是13.5万元,贵州人均GDP是4.12万元。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体现在地区差距、人均收入差距上。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6,按照经济学原理,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中国还是属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范畴。

下一步中国的发展,还需要坚持推动“四个化”。前面提到中国推进市场化,但是客观地说,中国现在市场化的水平还不高,还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的市场化水平。也就是说,中国离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差距。怎么样更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怎么样让民营企业更好发展,怎么样让企业之间有更多良性竞争,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推进国际化也有更多开放的空间。比如关税,2017年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到9%以下。但是与很多国家相比,特别是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认为,有差距是好事,差距就是潜力。比如我们劳动生产率低,于是就有上升的空间。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发展不一样,恰恰也给了我们内部产业梯度转移的空间。就此而言,下一步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繁荣、更加包容、更加友好的中国,也将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整理人:王珍 王琪莹


【思想者小传】

张道根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首席专家。长期从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专注发展理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及发展政策研究。(作者照片由上海社科院中国学研究所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