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见微知著看上海丨架空线:入地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雷册渊 2019-08-11 10:01
摘要:据统计,上海内环内总长897公里的道路中,约有71%有架空线。既影响市容景观,也存在安全隐患。

曾几何时,地上电杆林立、空中线缆交错被视作城市进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标志。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城市上空纵横交错的各种线缆就像一张张“黑色蜘蛛网”,不仅影响市容,还存在安全隐患。架空线入地成为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

去年,上海启动新一轮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100公里路段的架空线和废弃路杆被集中清理。今年,上海将再完成100公里路段整治,预计9月底前全部完工。

如何体现城市管理精细化品牌,打造更加有序、安全、干净、美观的高品质城市环境?近日,记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专家后发现,除了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本身,我们能做的还有更多……



架空线上晾晒多,
部分居民素质待提高



线圈冗余盘绕、线缆松散坠落、飞线上墙随处可见;不足5米宽的弄堂层层叠叠地布满了“黑色蜘蛛网”;楼栋之间不到1米的逼仄空间内,更是挤满了空调外机、雨棚和乌压压的架空线,说是“遮天蔽日”也毫不夸张……在位于广西南路的执中里,这样的场景常常会让初次走进这里的人“震惊”。


弄堂里密密麻麻的架空线。   雷册渊 摄

然而,对于执中里的大多数居民来说,比眼前的这些场景更让人心有余悸的,是那些“藏”在层层叠叠电线中的晾衣竿、铁丝、绳索和违规晾晒的衣物。

与上海许多其他老弄堂一样,由于建筑年代久远、空间狭窄、设施老旧,执中里的居民们只能用伸出窗外的晾衣竿晾晒衣服,楼层矮的人家,则会在弄堂里拉上一两根铁丝,满足基本的晾晒需求。不过,由于弄堂空间实在有限,以至于晾衣竿靠着架空线、架空线缠着晾衣绳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里的房子都‘上了年纪’,有许多木结构,消防安全是头等大事。所以我们晾晒衣服时都非常小心,尽量不要靠着电线。”在执中里住了几十年的吴师傅说,即便如此,这些年来,晾晒问题还是让居民们异常头疼。因为总有那么几户人家为了图省事,不顾大家的安全,直接把衣服挂在架空线上,十分危险。

退休后在外滩街道云南居委会从事志愿服务的周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尽管社区安排了志愿者定时巡逻,每次看见有人违规晾晒都会提醒,但在电线上晾晒衣物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


弄堂里,晾衣竿靠着架空线、架空线缠着晾衣绳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人为了图省事,不顾公共安全,直接把衣服挂在架空线上。   雷册渊 摄

“有些居民不光是缺少公德心,法律意识也非常淡薄。明明告诉他们在电线上晾晒衣服会有安全隐患,可他们就是充耳不闻,有时甚至还会跟我们大吵大闹。”周先生无奈地说。面对这样的情况,社区工作者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有时提醒实在没用,只能直接帮对方把衣服挂到别的晾衣竿上去。

记者在执中里附近走访发现,违规晾晒的现象并非执中里所特有,在旁边的余庆里、太原里等老弄堂里也十分普遍。

为了解决弄堂晾衣难的问题,社区在广西南路上设置了两个铁质的晾衣架。然而对于几百户人家的晾衣需求来说,两个小小的晾衣架实在是杯水车薪。加上晾衣架设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在此晾晒不但不雅观,还会给过往行人带来不便,也不是长久之计。

在居民们看来,对于像执中里这样拥有近90岁“高龄”的老弄堂来说,单纯进行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还不够,居民们更希望通过整体的社区改造,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或是通过微更新解决晾晒难的问题。“在此之前,提高违规晾晒者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减少甚至杜绝违规晾晒现象同样重要。”吴师傅说。


夜间施工噪音大,
事先安抚告知很重要



“此刻,楼下。一到夜里就开挖,已经断断续续持续了近两个月。谁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办……”8月5日凌晨,市民陈小姐的一条朋友圈在邻居中引发了诸多共鸣,与文字一同发布的还有她拍摄的楼下马路上正在施工的小视频。

原来,几个月前,陈小姐家所在小区紧邻的马路上开始了某项改造工程。由于该路段是其所在区域内的交通主干道,白天车流量非常大,如果白天施工,势必会影响交通,于是工程队申请了夜间施工证,选择夜间施工。然而陈小姐和居民们却向记者反映,夜间施工产生的噪音影响了居民们的正常休息。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于8月5日晚10点来到了陈小姐家楼下:

记者到达时,施工队已经开始了当晚的作业,只见十几个工人分成两批,分别在两块用路标围起来的区域作业,一块区域内,一台小型挖掘机正在掘开路面,“嗒嗒嗒嗒”的挖掘声划破了夜晚的安静,数十米外也能听到;在不远处的另一块区域内,切割机正在切割路面,持续发出的“呲呲”声也十分刺耳。两块施工区域前立着的施工铭牌上显示,该工程的施工时间为2019年3月11日—9月20日,每晚8点30分至次日凌晨5点。


晚上10点以后,切割机仍在切割路面,持续发出的“呲呲”声影响周围居民休息。   雷册渊 摄

“有时一到夜里就吵得睡不着,时间久了,年轻人还勉强能撑住,家里的老人、孩子可遭了罪。”陈小姐无奈地说。从她向记者展示的小区业主的微信群聊天记录中可以看到,饱受夜间噪音困扰的居民不在少数。

“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工程在施工,后来有人打了110和12345才知道,施工队申请了夜间施工许可证。”陈小姐说。

多位居民向记者证实了陈小姐的话,工程开始前,居民们并未收到相关通知,而这恰恰是最让大家措手不及的。一位小区业主告诉记者:“市政改造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大家都很支持;选择夜间施工,我们也能理解。但是不是能通过居委会或物业做一个事先告知和安抚呢?比如告诉我们施工范围、施工时间、大概会持续多久……这样大家既能早做安排,心理上也比较好接受。”


小型挖掘机“嗒嗒嗒嗒”的挖掘声划破了夜晚的安静,数十米外也能听到。   雷册渊 摄

记者致电该小区所属的居委会,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则告诉记者,他们事先也未收到任何通知。“从程序上讲,市政工程施工并没有告知居委会或者小区物业的义务,但对于这样夜间施工的工程,是否能够多想一步、多做一步?如果居委会能事先收到通知,就可以通过张贴告知书、安排物业上门等方式做好事先安抚工作,后期工程开展时,居民们的意见也就不会那么大了。

此外,对于夜间施工规范,居民们也提出了相关建议。根据规定,22点以后是不允许大型机械开挖的,应以人工开挖为主,如果遇到人力实在不能解决的路面,才会动用一些低噪音设备。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居民们反映,在22点以后也不时有被高噪音设备吵醒的情况发生。“规定是非常人性化的,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扰民,然而具体施工如何落实,需要更多的监督。”一位居民说。


专家建议应更加精细化,
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综合杆



在上海的一些马路上,不仅架空线密密麻麻、七弯八绕,各种路灯杆、电线杆、路名牌杆、电线杆也“林立”街头,占用了不少路面空间。正因如此,新一轮的架空线入地工作不再只是单纯的电线入地,而是以架空线入地为契机,按照“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多头合一”的原则,同步推进以道路照明灯杆为载体的综合杆建设。

按照规范,新的综合杆加大了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选用黑色的杆体,自下而上分为4层:高度0米—2.5米为第一层,安装检修门、舱内设备、管线等;高度2.5米—5.5米为第二层,安装路名牌、警告标志、人行信号灯、人脸识别、智能设备等;第三层为5.5米—8米,安装红绿灯、摄像头、指路牌、分道指示牌、警告标识、云台、上部检修门等;高度8米以上为第四层,安装路灯、基站天线等。

也就是说,合杆整治将通信杆、信号杆、路名牌杆、电线杆等以前独立的立杆统一收进“升级版”的综合杆,使用统一、规范的“城市家具”。新的综合杆不但能够带来整齐、统一的视觉效果,同时,从施工和经济角度考虑,也便于安装和后期的维护保养。

但统一的综合杆真的完全适用于每个地区吗?有专家指出,新的综合杆涉及许多技术标准,比较复杂,所以要统一设计,这当然是很好的。但在这种总体统一的基础上,如果综合杆能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更因地制宜就更好了。

举例来讲,世纪大道上的综合杆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综合杆应当具有一定差异性。世纪大道是双向8车道的城市交通主干道,它的综合杆规格如果放到平均宽度只有15米到18米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可能就会有些不协调。“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在满足交通指示、照明、通信等合杆功能的基础上,综合杆的设计可以更精细化,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环境特点,在细部、高度上的设计更精细化,在整体统一风格下,又有各自的特点,更精致、更贴合环境。”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行道树多而密,年岁也久,这些老树都是不能“惊动”的宝贝。在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时,建立综合杆开挖的基座面积为1.5平方米,而某些道路沿线的人行道最窄处仅1.7米,为综合杆找杆位就成了一大难题。

记者来到某历史文化风貌区发现,新的综合杆已经建成,有的杆子太高,位于第四层的路灯部分被茂密的行道树遮挡,如果不及时修剪树枝就会影响路灯光线,而过于密集的定期修剪,又会带来维护成本的增加。


部分新建综合杆顶部的路灯部分被茂密的行道树遮挡,如不及时修剪树枝,就会影响夜间路灯光线。   雷册渊 摄

针对这些难题,专家建议,风貌区可以考虑尺寸稍小一些的综合杆,不仅开挖面积小、易选址,适当的高度也更契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

“架空线入地和合杆工程应当更加体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在统一方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区域的特点,对综合杆的形式做一些精细化设计。体现区域风貌特征,提升景观品质,还考虑老百姓的使用和获得感,这应该是今后精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的方向。”该专家说。


【对话】



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
上海的架空线入地工作并不是近两年才开始的,此前的推进情况怎么样?

钱寅泉(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总监):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架空线入地及相关整治工作,20多年来,全市范围内共完成了约600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其中,内环内完成了约231公里。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上世纪90年代至2004年为起步阶段。该阶段并无明确的入地规划目标,也没有专项配套资金,而是按照“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做法,由各架空线权属单位结合各区的道路、绿化等建设工程推进。共完成约200公里架空线入地。

2004年至2010年为加速推进阶段。市政府明确了到2010年的架空线入地规划和目标,市发展改革委结合电价调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明确了市区共担、政企共担的资金筹措机制。架空线入地前期费用主要由区财政承担,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电力设施建设费用由市电力公司承担;通信架空线入地管道费用由管线权属单位承担,线缆费用由市或区财政承担。共完成390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

从2011年到2017年为基本停滞阶段。世博会结束后,电力、通信架空线入地未延续前阶段的资金支持政策,权属单位提出“谁主张,谁出资”,统筹协调难度高,各方积极性不够,入地工作基本停滞。该阶段仅完成11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

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2018年,上海又全面启动新一轮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其必要性是什么?

钱寅泉:据统计,上海内环内总长897公里的道路中,约有71%有架空线。其中,318公里主次干道中约58%有架空线,剩余支路中约78%有架空线。既影响市容景观,也存在安全隐患。

开展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是贯彻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架空线入地工程,既能改善中心城区面貌,构建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又能有效避免外力破坏造成的线网故障,消除架空线裸露带来的安全隐患,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快速拓展;还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盘活城市有限的地面空间资源。合杆工程可以实现杆件共建,释放空间资源,减少路侧设施的重复建设和公共经费投入,也可以节约日常养护运营成本。这两项工程同步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城市道路的重复开挖和修复。

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此轮整治工作提出了“到2020年完成全市重要区域、内环内主次干道以及内外环线间射线主干道约470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的总体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钱寅泉:上海的中心城区,尤其是一些老城区,地下管线排布非常复杂,很多年代久远的管线档案资料缺失,且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众多,资料的统一性较差,给前期勘探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其次,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主要是在人行道范围进行的,很多老城区的人行道非常窄,给施工带来了一定难度。另外,合杆之后,原有的路灯杆、通信杆、电力杆、路名牌杆、信号灯杆等全部合成了一根综合杆,杆件基础的深埋和体积都比原来大了很多,容易与现有的管线产生冲突,导致入地困难。

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对于上海下一步的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您有哪些建议?

王林(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设计学院建筑系教授):下一阶段,我认为应该更因地制宜地推进这项工作。在城市的一些重要地区或景观地区,推进这项工作是非常有必要和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不仅是指经济价值,同时也是对该区域景观价值、旅游价值、文化价值的整体提升。而对一些不具备入地条件的区域,则应综合考虑。比如一些历史街区、老旧小区的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就可以结合整个区域的旧城改造、社区更新一起完成。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细节决定成败,接下来的架空线入地工作应更加考虑和突出“精细化”,从重效率到重效能、从重数量到重品质、从重结果到重过程。

最后,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涉及多个部门、多家单位,需彼此加强统筹协调,创新工作方法,建立更加有效的联席工作机制。每个机构、每位市民都应当多一些沟通交流、创新思维和换位思考,为了共同的目标合作共赢。

钱寅泉:我认为,除了这一轮强有力的推进,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还应该成为一种持续性的工作,建立起长效机制。

另外,因地制宜地精细化操作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像宛平路这样的城市道路,由于两边没有居民住宅,行道树也不密集,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相比之下,旁边的斜土路两边多是老旧小区,伸出来的晾衣竿层层叠叠,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的效果就不太明显了。对于类似这样的道路,应该结合旧城区改造和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同步进行。

城市环境的整治与市民的素养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也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和日常习惯,综合城市环境的现实条件,选择适宜的区域和时机来推进项目。


【对标】


破解“入地”难题的首都经验

早在2010年,北京就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完成五环内主次干道架空线入地的目标,但推进工作之难、协调难度之大远远超出了预期。

2017年,北京启动“架空线入地改造”,力争三年实现城市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全部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启动当年,北京在首都核心区范围内完成了58条道路的架空线路入地改造,整体工作量是“十二五”期间全部工作量的5倍。2018年,北京市完成80公里道路电力架空线和165公里道路路灯架空线入地。

同样是特大城市的架空线入地探索,北京为上海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北京胡同地下管线众多、纵横交错,所有箱变设备都要实现小型化,有的地方步道只有2—3米宽,而箱变设备就有2米多宽,只能腾退拆迁部分房屋,让变压器进屋。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能让出更多胡同空间。   新华社 图

据悉,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北京市按照“央地共担、市区共担、政企共担、市级占大头”的原则筹措资金,其中20多亿元电力架空线入地改造费用,70%由市财政、发改委出资,30%由北京市电力公司出资。此外,歌华、联通等企业也自筹3亿元资金用于东城区支路胡同通信管道建设。

另外,架空线入地工程审批涉及发改、规划、住建、路政、交管、园林等众多部门,诸多手续的办理制约着整个工程的进度。

2017年以来,北京将核心区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纳入“一会三函”政策范围,加快前期手续办理。“一会三函”的“一会”是指市政府召开会议集体审议决策;“三函”是指前期工作函、设计方案审查意见、施工意见登记书三份文件。项目单位只需满足“一会三函”4项前置条件即可开工建设,其他各项法定审批手续在竣工验收前完成即可。

此外,北京还成立了架空线入地工程审批工作服务组,设专人专项负责,并按照“联审联办”机制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前期手续“串行”变“并行”,北京市架空线入地工程审批全面提速,所花的时间仅相当于过去的1/3。

对于架空线入地工程中的扬尘和噪音扰民问题,相关部门会进行不间断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一律停工。

针对工程中的扬尘,工地配备了高压雾炮机,随着挖掘机作业同步开启,对着挖掘的土方喷射水雾,不仅能有效拦截扬尘,还很节水。

除了降尘,夜晚的噪音也是施工中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不影响白天的道路通行,白天路面上的工作井和坑槽都得用钢板盖住,晚上施工时一开一盖就会产生噪音。永磁起重器解决了这个问题,工人用吊车将其平移到钢板上后,按下把手启动磁力,就能把钢板移走,放稳后再将把手松开,不但静音,还能提高效率。

在国外,出资模式各有不同

欧美发达国家大多选择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城市,并在管线入地技术成熟后,才开展大规模的架空线入地建设,时间跨度往往长达10年以上。

对于架空线入地的范围,首选城市主要干道、风景点和居住区;出于成本与技术考虑,首先保证低压线入地;有些地方还通过新技术降低成本,如澳大利亚采用浅开挖技术,使入地成本平均下降了65%;有的政府设立了入地专项基金,并建立受益者出资模式,即以电力或信息网络公司、地方政府、当地业主为主要出资者,分担架空线入地的费用。

(对标案例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城市管理》)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周寅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