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弄明白它的理论贡献与未来使命,答案不言自明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凯锋 2019-08-20 06:31
摘要:不泥古,不向洋,不畏强,不凌弱,不怕像谁,也不怕不像谁。

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制度的建立、理论的创新和文化的自觉,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发展面貌,而且也是一个世界历史事件,对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代化进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前景,都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弄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未来使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理论贡献之一:超越社会主义原生形态和西方民主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当年的理论构想中,社会主义是作为对资本主义的不断超越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形态。恩格斯领导第二国际,开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列宁领导第三国际,重点探索了“早产”的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问题(如新经济政策);苏联、东欧解体剧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传统计划体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改革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新的社会形态。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现实、一国到多国、传统制度向新制度的飞跃。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破传统计划体制,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开启了从市场到政府,从经济到政治,从社会、文化到生态等全方位的制度建设,超越了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原生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践行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以国家为主导确立、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是对西方自由市场体制、自由民主体制的超越,同时也是对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超越。

理论贡献之二:践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因素“嵌入”和目标前置

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环节产生并发展的。作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方式,社会主义赋予现代化新的功能和高远的价值取向。嵌入社会主义因素、实现价值目标的前置,以社会主义理想反思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有效示范、指引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一条现实的具体的由成功经验所不断支撑的新路,更有可能在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益成果的同时,避免前者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境,更好完成现代化的任务,更有利于人类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国式的现代化就在这样的“嵌入”和“前置”中逐步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系统地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主要任务。我们特别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重视普遍规律又特别强调机遇,重视自觉有意识的理论建构又强调群众自发鲜活的实践形式,更加强调探索尝试而非盲目乐观。所有这些,实际上提升了现代化的立意,丰富了现代化的功能。

另外,正如有的学者所分析的那样,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展和中西方学术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客观上也刺激、催生了资本主义对其生产方式及实现形式的不断修复和调整,增加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和分量。这虽不是资本主义的本意,其价值却不容忽视。

理论贡献之三: 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和文明多样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理论的建构、制度的完善,实际上就是积极参与并有效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并呈现蓬勃生机,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面向21世纪,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参照、力量源泉和有待进一步深化认识的社会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给世界上那些既渴望实现现代化又有意保持独立性的国家或民族提供新的选择和空间,同时也为解决人类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意味着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自觉自立。我们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任何事情,也有权拒绝别人强加的、而我们并不需要或无法采用的任何东西。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怎么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我们就怎么做。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权利和责任。不泥古,不向洋,不畏强,不凌弱,不怕像谁,也不怕不像谁。

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理解和表达各自的个性,进而达到知己知彼和“同情之理解”。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结果,也不是把我变得和别人一样,而是以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说明我的不一样。承认多元化,坚持主体性,阐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说明的道理。理解这个道理,并不需要太高深的学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使命

未来使命之一:融通中、西、马,把握复合叙事

我们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整体的观照,进一步深化对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共识,避免拼盘式的大杂烩。这就需要把握复合叙事的思维方式。而事实上,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人,既是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土壤上生长成熟,也是自1840年以来,不断吸收西方文明成果演变而成的,已经是一幅“中、西、马”密不可分的画面,未来更加需要重视复合叙事,真正形成融通中、西、马的话语体系,避免盲目、固执坚持纯而又纯的单一叙事。

社会主义不只是一整套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系,一种超越资本主义剥削、获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实践,还是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现代化有它自身的评价标准,任何一个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确立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也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市场制度体系;中国文化传统既支配和影响社会制度的变迁,也在改革开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现代转化并获得新的生长空间。单纯就社会主义考虑社会主义,未免单薄;只从现代化角度分析是非得失,有失片面;一味照搬中国文化传统,则缺少立足现实、吸收外来的视野和胸襟。只有把三条线索贯通起来,自觉坚持复合叙事,才可能完成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使命。当然,社会主义是其中的灵魂。

未来使命之二:立足更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着眼于“第二个百年目标”,提出了“新两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35年左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左右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该看到,在这样一个较长时段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时期,同时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阶段。如何在共存中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

从马克思构想的社会主义到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都内在包含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及由此确认的理论起点。我们对当下和未来较长时段的历史方位、时代主题的判断也将成为继续探索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起点。当前资本主义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其内在的合理性究竟是什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发展着的资本主义一直有深刻的思考与批判,彰显其理论的合理性,值得肯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善于对同时代的资本主义有深刻洞见。换句话说,未来的社会主义要比当年马克思所提出的原生形态有更高要求,思考的起点也要远远高于马克思的时代。一方面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马克思当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性,坚守这一原则立场,另一方面则要密切观察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要具备站在资本主义之上的强大的思想力量。即使我们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还是要继续思考和回答资本主义能不能被超越、如何超越等问题。这就需要在理论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总体框架中进行前瞻性思考。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