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苏州河畔九大产业园区“蜕变”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2019-07-28 11:21
摘要:精心打造的园区载体,催生了艺术设计、新媒体、电子商务、智能硬件、手机游戏等新兴产业。

 

苏州河畔,有着星罗棋布的产业园区:从2000年春明粗纺厂转型艺术产业园区开始,这里掀开了上海创意园区业态的一页。

 

昔日民族纺织工业园区,被改造成创意办公空间,引入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百年前设计的车间、仓库、厂房等等,又精心打造成产业载体,浓浓工业风得以延续;依托一批老牌科研院所,又一批科创型园区宛若新生……目前,普陀厂寿地区8.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有10余家大小产业园区,记者一一进行走访。

 


新老“弄潮儿”交相辉映

 

莫干山路50号M50创意园,可以说是上海文化创意园区的滥觞。这里最初是成立于上世纪30年代的信和纱厂,几经变革,更名过上海第十二毛纺厂、春明粗纺厂。1999年底,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关停并转。暂时空置的春明粗纺厂,却被艺术家薛松发现了,2001年,他把个人工作室开进这里,成为第一位入驻厂区的艺术家。这让政府和企业看到了转型的机遇。经过清理改造,厂区于2002年挂牌成立M50艺术产业园区,名字源自门牌号莫干山路50号。此后,艺术家工作室、画廊等纷纷入驻,目前M50的入驻单位以艺术机构和设计创意公司为主,约有150多家,分别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得M50成为国际知名的上海时尚文化新地标。

 

这次成功转型,使得这片从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得以保留,意外成为目前苏州河沿岸保留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园区,并被列为普陀区文物保护点。

 

徜徉在展示各流派艺术作品的画廊、售卖精致文创产品的店铺、喝咖啡、拍照发朋友圈,工业风建筑和现代艺术的糅合,吸引了大批游客,时而还会邂逅明星大咖。但要想吸引游客再三光顾,就不能守着“铁饭碗”。

 

近年来,M50推出多个品牌活动。5月举行的M50艺术季“UNFOLD 2019 艺术书展”,涵盖艺术书展、艺术讲座、艺术市集、艺术体验、音乐声场等多个板块,集中呈现了M50所提倡的“艺术走进生活”的主旨,为期三天的活动共吸引上万人次参观。

 

这已是M50举办的第二届上海艺术书展,规模是去年首届的近4倍,187家出版单位或个人带来了艺术出版物,以及名目繁多的艺术衍生品,包括手作书籍、帆布袋、迷你雕塑、挂毯等。同时,33场免费艺术讲座带来了出版商、创作人、书店等相关从业者的观点意见和创意思维。

 

同样在苏州河畔,2018年,“创享塔 the x tower”在叶家宅路100号诞生,这也是长寿商务区时下最年轻的创意园区。这座带瞭望塔的建筑最初属于1918年创办的宝成纱厂,曾是德国人设计的仓库。其后成为日商纱厂、日军的军服缝制工场、国民政府的军政部上海被服厂等。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一○二厂,生产军备物资。改革开放后,工厂外迁,曾用作办公、仓库、建材市场等使用。

同样作为普陀区文物保护点,被服厂旧址曾因为后期搭建加盖而显得不起眼。在改造工程中,拆除了六千多平米违章建筑,露出老建筑本来外观,并尽量保留其历史原貌。另外,意大利设计师在改造中又融入了简洁现代的包豪斯理念和蒙德里安风格,在建筑外展示出经典的几何图形与线条,营造简约舒适的观感。

 

园区底楼有咖啡馆、酒吧、便利店、健身房、古董店、潮牌服装店等,楼上将老厂房的大空间做了重新分隔,形成LOFT独立办公室、共享办公区域、会议室等。大到办公桌椅,小到文件架、电源插座均已配备,客户可拎包入驻。

创享塔的特色在于“潮”,目标为时尚创意产业打造集创作、展示、体验与销售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办公区入驻了各类创意公司、设计公司;部分商铺将服务于快速迭代的创意零售空间,商家可以租上几个星期,甚至几天,也就是时下全球正流行的“快闪店”,这更适合于创业初期的新品牌、小众品牌,也为消费者带来新鲜感,每个月逛一次创享塔,都能看到新店。

 


工业遗产再续使命

 

苏州河畔的这片沃土上曾诞生了一大批华商、外商工厂,在产业调整的大潮下,这些老厂搬迁腾退,留下的厂房仓库或拆或留,其中一部分便选择转型成为产业园区。这份转型名单中,除了M50、创享塔,还有中华1912、景源时尚产业园等。

 

澳门路477号中华1912创意产业园,外墙上悬着“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现代派风格、立面简洁,这是建于1935年的中华书局印刷所澳门路厂旧址,由英国公司设计,包括车间、仓库、办公室等十幢楼,是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出版机构旧址。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印刷厂搬迁青浦。经过两年的空置后,决定转型为文化产业园区,传承书局文化血脉。改造修复工程花了10个月时间,总耗资达上亿元,加固内部结构,拆除加盖建筑,还原历史原貌,并在不破坏老建筑的基础上,在印刷厂早期挂有大铜钟的位置,增建了标志性的钟楼。

 

细节上也经过细细打磨.比如,工程队找到老建筑内上世纪30年代的黑色钢窗,重新原样定制,替换后来安装的白色塑钢窗。文革期间外墙砌上的白瓷砖和花岗岩贴面也全部去除,恢复拉毛墙面原貌。另外,部分建筑空间还改成200余套人才公寓,供周边上班族租住。

 

集办公、休闲于一体的中华1912创意产业园,于2010年开业,新名字源自创办于1912年的中华书局。园区致力于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发展,包括广告设计、商务咨询、多媒体制作、文艺创作、教育培训等行业,现已入驻百余家企业。园区还设立了旨在扶持和促进青年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孵化基地,目前已有百余家孵化企业和团队。

 

附近的另外一处景源时尚产业园,深藏于长寿路一条弄堂内,是苏州河畔的一处宁静“世外桃源”。这里最初是日商麻袋厂及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第十三、十四工场。从独栋别墅到旧厂房,园区内保留了14幢从上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各时期的工业建筑。临河而建的有一幢二层仓库和曾作为配电间的塔楼,是“普陀区文物保护点”上海麻袋厂旧址。

2009年,业主上海市纺织原料公司完成了对该地块厂房的改造,挂牌成立景源时尚产业园,定位以时尚、文化、现代为特征,构筑纺织、服装服饰设计、建筑设计等与时尚品牌发布为基础的创意产业。一大批知名创意类企业,以及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看中了景源时尚产业园怀旧、安静的氛围,相继入驻。主题咖啡馆、西餐厅、瑜伽馆等更平添了几分休闲文艺的气息,成为创业者们分享资讯、交流业务、商业洽谈、激发灵感的场所。

 

园区的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依托于上海纺织集团,是少数拥有完整时尚产业链背景的国际时尚教育机构,设有时尚买手学院、服装学院、新媒体学院、时尚学院等,走出的学员有的自主创业,成立自己的买手店,有的供职于各大时尚品牌、连锁百货。而时尚创意的初阶训练课堂“尚学堂”,使更多普通白领也能趁着工作之余,涉足文学、美学、设计、摄影、艺术等领域,学会时尚鉴赏和推广。

 

同样由工厂转型的还有,宜昌路751号的E仓创意园、光复西路1003号开伦·江南场。

 

与景源相邻的E仓曾是上汽集团的零配件仓库,由多栋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厂房组成。空间设计别具一格,每栋楼之间的小弄堂,交错搭建着钢板通道和楼梯。陈旧的木窗替换成了大玻璃窗,使得整个园区通透敞亮,充满了后工业时代的建筑美学效果,入驻的多为艺术设计、动漫设计、文化推广等方面的创意公司。

曹杨路桥旁的开伦·江南场,前身是创始于1925年的江南造纸厂,是上海造纸业大型骨干企业之一,但也为门前的苏州河带来了严重的污染。2004年,造纸厂产业转型,宣告停产。在空置数年后,于2010年启动转型调节,投入约5500万进行全面整修。

 

2015年底,这座集文化创意、互联网科技办公为一体的欧陆风格创意办公园区建成开园。整个园区共有8栋楼,经过美国设计师的改造后,灰扑扑的水泥旧厂房变化出各种风格,用做旧钢板、清水红砖和大理石重新装饰的外立面,或现代或古典,简约新派之中又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风,谁会想到这里曾是锅炉房、白水回收间和老浆间?其中还设立了创客空间,为年轻创业者提供孵化空间。专门设立的“开伦创客中心”,可为创意类初创企业提供扶持与服务。


院所孵化科创新星

 

以武宁路为主轴的科创发展轴上,汇聚了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测绘院等一批老牌科研院所,在科技氛围的带动以及院所的背景下,这里也诞生了一批科创型园区。

 

武宁路501-509号武宁科技园占地6.7万平方米,有商务办公、研发检测、产业化用房共33幢,连同有着上千名员工的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也包含在内。而武宁路209号的电科大厦是整个科技园的标志,26层的智能型写字楼也是园区对外的招租重点。

 

武宁科技园成立于2003年,投资方是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也是上海第一家科研院所投资创建科技园区孵化器。以智能电工及相关技术领域为发展目标,现已成为行业内国际知名、技术领先的科技研发、咨询服务、检测认证、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企业的聚集地。依托科研院所,园区拥有低压电器及中小型电机相关产品试验测试中心共5个,设有可靠性实验室、智能交通实验室、电机性能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虽然归电科所所有,但园区入驻企业也可享受到使用优惠,对科创类企业很有吸引力。

 

在电科大厦内,目前在孵企业有五十余家,范围涵盖智能电器、电机及系统节能、智能交通、网络化集控、船用电机电器、电器电机检测等。其中,多家孵化企业先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武宁科技园也竭力为之提供完善的孵化服务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还会牵线搭桥,安排市科委专业创业导师前来提供指导,咨询费用由市科委“买单”,孵化企业可“坐享其成”。

 

武宁科技园相邻的武宁路423号,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2012年起,50所逐渐迁往桃浦新址,只留下部分下属公司留守。2014年,50所与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合作,共同创建园区,50智慧产业科技园由此诞生。

3号楼“创业星工厂”是众创空间,有开放式和独立式的办公空间,开放式空间约有40个工位,可以让创客们拎包进驻。1、2、18号楼三幢属于孵化器,供一批更成熟的中小型企业办公。特别是2号楼一楼原是50所的生产车间,层高较高,进行上下分隔后,改建为LOFT格局,很受文创类公司欢迎。院所的员工宿舍6号楼,则改成园区企业员工的人才公寓,现有100个单元套间。

 

目前,50智慧产业科技园入驻的企业大致可分为科技、商贸、设计三大类。在杨浦科创中心的专业扶持下,入驻企业可享受到更全面的服务,以孵化服务为主体,兼具技术转移和科技金融。孵化服务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创业导师、项目申报、科技招商、法务及知识产权咨询、投融资、国际孵化、专业培训等多个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方面,借助杨创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平台,可以聚集国内外顶尖技术并实现交易,推动技术市场和资本有力结合;科技金融方面,杨创开发有多种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度身打造的集成创新型金融产品,并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公益性融资服务平台。

 

距离武宁路不远的谈家渡路上,还有普陀区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建立的创业园。2009年,民企上海盛泉实业有限公司将原本安心做“房东”用于出租的谈家渡路28号写字楼,转而打造成有着近2万平方米空间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谈家28-文化·信息商务港”这也是普陀区首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目前主要业态包括新媒体、电子商务、智能硬件、手机游戏等。

 

民营企业对创业孵化有着另一种理解和方案,谈家28选择的发展道路是与企业捆绑成长。为此园区成立了一大笔投资基金,对符合产业导向、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做少量入股投资,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成了股东后,既要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专业培训等服务,又要监管其财务,有针对性地指导,也是对孵化器运营管理的突破性探索。在谈家28的培育下,这里已成功走出了一批新兴企业。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