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这个岛上的老人为何如此长寿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柴焘熊 2019-07-09 11:30
摘要:有着1400 年历史的崇明,居民的寿命一直较长。这个岛上蕴藏着什么秘密呢?


上海至今保持着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1979年)、老龄化程度最高(31.6%,2016年)、预期寿命最高(83.18岁,2016年)等纪录。从百岁老人在上海各区的分布情况看,截至去年底,黄浦区、虹口区、静安区、徐汇区、崇明区的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数量居前五位,分别有百岁老人21人、19.6人、19.1人、18.5人和14.8人。长寿,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有着1400 年历史的崇明,居民的寿命一直较长。这个岛上蕴藏着什么秘密呢?

据明清崇明县志、近代崇明报刊等地方文献记载,自明清两代至1949年前,崇明出现的百岁长寿老人至少有20名。据《康熙县志》等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平洋沙沙民王三,享寿一百十三岁。这是迄今为止崇明岛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清初,《雍正县志》等载文称有“耆行”的张敬溪享寿一百零一岁。雍正年间,赠骠骑将军的高惟基妻彭氏,享寿百岁。康熙年间,卜居县治之西的吴姓夫妇。在男的九十九、女的九十七岁那年,当时的崇明提督刘兆麒向他们赠送“百龄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联以示表彰,陆陇其在《三鱼堂文集》中称吴姓夫妇为“崇明老人”。乾隆年间,陈世德妻尹氏,善事翁姑,抚孤守节,寿臻百岁,官府为她建立寿贞坊。

清末崇明人黄清宪著有《半弓居文集》一书。在其中的卷五《重修大桥记》一文中,称万历年间崇明有一位一百十岁的老人张元敏,他曾因捐资在县城北门外的施翘河上修建了一座大桥——普济桥,故而被人们称为“张普济”。普济桥附近形成的集镇,被称作普济桥镇、自乾隆至光绪初年,崇明的地方官吏曾相继呈请上级拨款为李文谟妻赵氏、吴希卿妻龚氏、驻德公使李凤苞的继祖母陆氏、祝文选妻普氏、樊世昌妻顾氏、周仁甫妻黄氏、詹文宰妻曹氏、沈维贤妻宋氏、监生黄作霖妻丁氏建立百岁坊(位于城东北隅),以资表彰。

清代的《光绪县志》上,还有个叫顾天禄的,“耕读自给,与物无竞”,五世同堂,享寿一百零二岁。在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崇明《徐氏家乘》中,有载公义支、成蛟后,十二世孙徐镛,字洪声,国学生,住富民镇北,年高九十九岁,“奉旨皇恩寿赏四次,钦赐银牌一名”。富民镇本属崇明,后改属江苏海门。

1911年后,战祸连年不断,但崇明也出现了两位高寿者。一位是居住在崇明外沙汇龙镇西北(今属江苏省启东市)的包海寿妻,据《新崇明》1920年3月14日《百岁老人请褒扬》报道:“包海寿妻年已登百,该乡助理员宋伟陶举情呈请县知事转请褒扬。”另一位是居住在向化镇南首的倪施氏,据《新崇报》1948年3月1日报道:“倪施氏己九十又六龄,……年高如此,为全邑近世鲜有之长寿婆婆。”

最值得一提的是,出生于清代光绪11年的郭雀林,是一位没有双腿的残疾人,活了一百零二岁。若不是1987年1月14日的一场大火将她烧成重伤至死,其寿命很有可能远远不止102 岁。这是上海地区至今为止唯一一位百岁残疾人。

至于寿命在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在几部现存的《崇明县志》中,记载可谓屡见不鲜。如宋代曾为《孝经》作过注解的姚刘沙人李重发,享年84岁。明代东沙人张文龙家贫奉亲年84岁。曾任辽东广宁卫经历的王之翰,享年85岁。清时的乡饮宾施明理享年92岁,顾如林享年89岁等等。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崇明县志》“耆行”中,就曾列举了崇明地区十多位80 岁以上的有名望老者。

崇明地理位置优越,崇明系河口的冲积沙洲,土地盐碱成分多,因此所种作物以杂粮居多,水稻较少。百姓日常均以五谷杂粮果腹。春夏以元麦为主,秋冬以玉米为主,再杂以山芋、高粱、南瓜、丝草籽(一种在江边生长的水草所结的籽,早先崇明人常把它采撷后磨成粉后食用)等。膳食以粗粮和五谷为主,和现在人们提倡的养生之道完全合拍。菜肴以素食水产为主。肉类在旧时的崇明百姓家,是稀罕之物。平时居家吃饭难得见肉,大都为素菜,只有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来访时才会买上一点。但崇明临海靠江傍水,居民中从事渔业的人甚多。外加岛上河沟遍地,所以水产品丰富,捕捞方便。百姓在日常生活也常食用水产。菜肴少食肉类,多食蔬菜、水产,自然就减少了现代人常染上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生命杀手症。

此外,地处长江口的崇明岛产有许多独特的土特产。如崇明的香芋、金瓜都既富营养、又有保健功能。岛上百姓世代以渔樵、耕织为生,极少无所事事、好逸恶劳之徒。 “苎经布看家家织,玉宇机催夜夜梭”;“村熟春深网箧同,秋风柴汛了残冬;渔樵生计长年在,辛苦艰与本分农”。从这些描述崇明人耕织渔樵生活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勤于生计的劳作使他们个个都有个强壮的身体,健全的体魄。崇明人历来注重大家庭生活。一家数代在一起度日的例子旧时不乏鲜见。崇明民间向来有“家和万事兴”、父贤子孝寿星多“的民谚。阖家团聚的天伦之乐让老年人倍感温馨、安度晚年,愉悦的身心更为老人的健康长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早在明万历三十年间(1603)知县张世臣就写过《尊敬长上议》和《孝顺父母议》,在全县提倡尊老爱老。此外,历代还有如下做法:

向寿星家庭赠送贺联,予以表彰。替百岁老人建立牌坊,以示祝贺。为长寿之人家庭立匾,给予嘉奖。如明朝给万历年间的陈道昌(87岁)、彭谧(86岁)立匾。(见康熙《县志》)给耆老长者例授冠带,褒扬高寿。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