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陈丹燕,在外滩18号看到父辈的旗帜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9-06-27 14:07
摘要:在父亲身边坐定,安安静静地在装饰有檐口线脚的窗边远眺黄浦江,她看见轮船往来,看到船上悬挂的波兰国旗,看到船员在甲板上工作。这一切叫她心驰神往。原来大楼的外边是黄浦江,黄浦江那边是东海,大海的那边有别的国度、别的人民、别的文明。在这里,她知道了一个外面辽阔的存在。整个童年,父亲没有带她出过一次国。但恰恰就是在外滩18号,在父亲办公的房间里,在当时还颇为封闭的中国,陈丹燕的心里埋下了要去旅行的朦胧渴望。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魔法。孩子眼里有。


大人看到一张桌子就是一张桌子,看到一幢建筑就是一幢建筑,看到一艘船就是一艘船。但对少女陈丹燕来说,她从中看到了舞台、迷宫、传奇。


外滩18号,矗立着1922年竣工的麦加利银行(香港渣打银行),这幢建筑在1949年后,做过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总公司办公地。

外滩18号。王清彬 摄

1962年到1966年,陈丹燕的父亲陈化明担任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总公司的中方总经理,全家随之南迁上海。父亲进出工作的外滩,是昔日洋行集聚区;父亲伏案的办公室,正是当年外国商人工作处。跟随上班的父亲来玩的陈丹燕,进入这幢希腊复兴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犹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她几乎迷失在这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大楼、陌生的长廊里。


等到在父亲身边坐定,等到能安安静静地在装饰有檐口线脚的窗边远眺黄浦江时,她看见轮船往来,看到船上悬挂的波兰国旗,看到船员在甲板上工作。


这一切叫她心驰神往。原来大楼的外边是黄浦江,黄浦江的那边是东海,海的那边有别的国度、别的人民、别的文明。她知道了一个外面辽阔的存在。


整个童年,父亲没有带她出过一次国。但恰恰就是在外滩18号,在父亲办公的房间里,在当时还颇为封闭的中国,陈丹燕的心里埋下了要去旅行的朦胧渴望。

 


随时代洋流南来

 

中国幅员辽阔,有着长达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也是世界上发展航海事业最早的国家之一。

 

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间,中国各个对外通商口岸多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外国资本经营二十几家轮船公司,垄断了中国沿海运输和远洋运输业务。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遭遇经济封锁,在此情况下,新中国远洋运输必须另辟蹊径。

 

1951年6月15日,在联合国对华禁运案通过后的第27天,中国和波兰两国股东在天津举行中波轮船股份公司(简称“中波公司”)创立会,宣布公司成立。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新中国远洋发展史上第一家轮船公司从此诞生。同年9月7日,中波公司波兰分公司在波兰格丁尼亚市成立。

 

按照1951年1月29日的双方协定和公司章程,公司的船舶国籍每两年轮换一次,头两年悬挂波兰旗号,向波兰政府登记,申请波兰国籍证书;期满后换悬中国旗号,向中国政府登记,申请中国国籍证书,以后照此轮流。

 

起初,中波公司总公司设于中国天津,底下只有4艘自有船舶,分别名为和平、国际友谊、普拉斯基、克修斯克。到同年10月,就增加了希望、团结、兄弟、哥德瓦尔特、华沙、米克拉瑞6艘船,总数达10艘,总吨位99483吨。到了1961年,已经有18艘船,19万多吨载重吨。

 

朝鲜战争结束后,需要运往中国北方港口的战略物资减少,中波公司的船舶在上海港的停靠日益增加。加之公司本身业务能力的增长,1958年,中波公司总公司决定南迁上海。

 

中波公司在看了上海提供的多处办公用房方案后,挑选了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8号的春江大厦,即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的二楼和三楼。这幢建筑毗邻港口,出门即最繁华的南京东路。同时,在全市居民用房紧张的情况下,上海支持中波公司职工宿舍于1959年在五原路启动建造,并提供位于淮海中路1162号的淮中大楼作为中波公司波方人员住处。

 

1962年2月24日,中波公司职工乘坐专列迁往上海;3月1日,在外滩18号正式挂牌办公。这一年,陈化明42岁,陈丹燕4岁。

 


苏联糖果与波兰文打字机

 

这个出生在北京的姑娘,就这样被命运带到了上海。

 

在陈丹燕童年的记忆里,不知道春节阖家团圆是什么滋味。因为每到春节,父亲一定在各个港口慰问远洋船员,而陈家自己的小家庭却总是不能团圆。

 

孩子眼里什么都显得很大。父亲总是时刻准备出发,他要去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港口出差,他的箱子总是立在走廊里,显得很大;父亲办公的桌子不是那个时代其他人常用的,是他定制的,刻有竹子花纹,显得很大;外滩18号的窗台,挂着落地窗帘,好像一个寻常人家的阳台那样宽敞,显得很大;还有父亲出差回来带给她吃的苏联糖果,每一枚都如鸡蛋大小,塞在嘴巴里腮帮子都要鼓出来,也显得很大。

 

在这个很大的场域里,也总是充满小小的惊喜。

 

比如她熟悉了港口工人的号子声,她比了解街上的车辆更了解水上的船舶;又比如父亲偶然会带她去正在锚地维修的游轮上看看,她第一次知道原来轮船上会有游泳池;她听父亲和船员用外语交流;她认识了不同国家的船员制服、熟悉上面的不同肩章和穗带;她接过波兰船员递给她的外国面包,学会的第一个俄文词是“列巴”(面包);她在父亲波兰女秘书的打字机上,狂打一番“文章”,回家带给哥哥看,假装自己学会了波兰语。看到哥哥疑惑不解的样子,陈丹燕第一次觉得自己比哥哥厉害。

 

印象里,那个女秘书真漂亮,五官立体,身材高挑。当她向陈丹燕走过来时,陈丹燕觉得她也显得很大。

 

等到陈丹燕长大后去波兰时,特意去看望了波兰女秘书。这才发现,对方原来是个身量小小的老太太。她聊了很多陈丹燕小时候的事,但陈丹燕自己却不记得了。她很想问问女秘书:“你还记得你的打字机吗?”

 


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父亲

 

陈化明1936年在桂林中学参加革命,1938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先后在八路军总部、中央社会部、中央情报部、中央交通部等工作。1949年后,他参与筹建新中国远洋运输局和中波轮船公司,开辟了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航线并确保其正常运行,还为中国货轮争取到悬挂五星红旗出洋,建立了新中国悬挂自己国旗的船队。参与监制新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制造的国产远洋货轮,建立青岛远洋运输公司,并长期在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工作。2012年1月29日在上海去世,享年93岁。

 

陈丹燕记录下父亲病重期间,曾经陷入三天两夜的癔妄状态,不停地说话,“嘴唇开裂,鲜血淋漓”。“他说的全都是工作。一时,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广州;一时,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东欧;一时,他又在20世纪40年代的东北,不停地向我们大家要材料。”他在梦里叫着轮船的名字。作为父亲的掌上明珠,陈丹燕一直在父亲膝前承欢。但即便如此,她也不能说自己了解父亲经历的全部。

 

于是她像当年的父亲一样,不断出发。

 

2016年,在塞尔维亚的一片麦田里,陈丹燕不期而遇当地举办的世界麦秸秆画大赛。其中一幅作品描绘了巴尔干半岛上的风景。说不出为什么,陈丹燕觉得她曾经在父亲手里见过同样的景色。于是她买了一幅。她没有办法再去向父亲求证。只能将这作为父女超越时空的一次心灵感应。她曾经央求父亲做她的“指路明灯”。但父亲回绝了她,他说:人生的指路明灯要靠自己寻找。

 

1949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只有190万吨。今天,上海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去年已经达到了4200万标准箱、7.3亿吨,我国的对外贸易有近1/3的货值是从上海港出去的。也正因如此,在外出旅行时,陈丹燕于陌生港口总能看见印着COSCO(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标志的集装箱,或者看见挂着中国国旗的轮船。这时,她又好像变回那个到外滩18号父亲办公室玩耍的小女孩。

 

在这个世界上,她已经找不到自己的父亲。但在这个世界的许多角落,她又不断遇到父亲。

 

 

 


陈丹燕,1958年出生于北京。作家,也是中国作家中较早走出国门的背包客。专注于上海和行走的书写。

 


题图来源:陈丹燕提供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