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中科院物理博士教你表白 | “中二所”在B站正经玩物理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雪妍 2019-06-06 17:20
摘要:他们可能是“被物理耽误的传媒人”。

两个多月前,看到“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这个B站用户名,你可能会想,这是假账号吧?而现在去海淀区保福寺桥南的物理所,提到“中二所”,指路学生会默契告诉你,“大师兄的实验室也在M楼”。

90后物理博士李治林,在bilibili(B站)视频直播中,常被弹幕唤作“大师兄”。物理这根金箍棒,在大师兄手里指哪打哪,从初中生都懂的力热声光电,自由迁移到前沿科学和顶尖装备。

不过,能回答各式问题的李治林没想通,“我们做了这么久科普,这次怎么突然这么火?”同样以科普为主的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已存在近5年,坐拥80万粉丝。

“因为爱看B站的这帮人现在走上了记者岗位。”直播中的全职“捧哏”及兼职摄像,师弟王科回答他。

在受众以90后为主的视频弹幕网站B站,这个物理学科研机构是反常规的存在,进驻两个多月就有33万粉丝,“中二所”的昵称被从弹幕里叫到了共青团中央的微博上。

从二次元世界回归现实,楼梯间、食堂里,擦肩而过的、对面喝粥的,可能是院士、科学家或某领域创始人——的确当得起“最强大脑”,而且是一群最强大脑。



秘籍

5月29日直播间隙,王科与观众互动,随口说到3.1415,而后就像突然按下开关,现场立刻变为“圆周率最强大脑比赛”。

在场几位物理学博士自顾自接了下去,数字越拉越长,声音越来越大,背着背着,突然意识到正在直播,他们推搡着大笑停下。这个说只能背到70位了;那个讲年龄大了,只记得200位,还不忘吐槽一句背圆周率其实对学数学、物理没什么用。

同频笑声从弹幕里传来,以文字和表情的形式,刷屏了。

这群博士自嘲“粗糙”的直播,在M楼一层实验室进行。这里更像个自然科学牌杂货铺,有椭圆形的莫比乌斯磁轨,也有盛着茶水和氯化铁的烧杯;除了被光源和三脚架围住的直播台,就是堆满纸箱与器材的铁架和桌子。

李治林在犄角旮旯里翻着各色物件。他总能从杂乱中淘到宝,拿出一根激光笔,可以做光的衍射实验,也可以从紫光灯验钞讲到叶绿素的荧光现象,乃至轨道共振和电子跃迁;两根笔杆能做水井模型,从旋转的一杯水可以讲到天眼的工作原理……每每深入浅出,总能收获观众“大师兄气场四溢”的评价。

他就像一块万用表——多功能多量程的便携式电工仪表,有时直播从晚上8点持续到12点,公交收班了,直播设备没电了,他还意犹未尽。

演示感应线圈尖端放电时,王科说“大师兄深夜直播放电,嫂子都不让他回家了”,而他接话说,“当你可以自己制造闪电的时候,就再也不会迷信雷公电母了”。

“一说到物理,他眼里就有光。”不仅妻子这样说,看直播的观众说,连第一次见他的人也这么说。

年幼时的李治林看到风筝在飞,就很好奇它怎样受力,拿着纸板在空中改变角度体会力的变化;家里的收音机和小电器也被他拆装,父母都是教师,有不懂之处他就自己去看满书架的教材;洗洁精、小苏打、白醋等厨房用品也时常被征用,零花钱拿来买零食给妹妹,讨好她来当实验助手……直播中展示的,许多都是李治林学生时代自创的玩法。

王科知道安静时大师兄会无所适从,于是自动承担了“没话找话”的角色。他心思细腻,把自己定位为“填空的”。也有观众称他为“科普李佳琦”,后者因魔性的叫声和夸张的赞扬成为“淘宝口红一哥”。

“知识过硬是底气,受众明确是思路。”王科如此总结秘籍,“重要的是,记得公众科学日来找我们。”



升温

在这个最讲逻辑、秩序和冷静的地方,那可能是最慌张的一天。2016年公众科学日,参观者激增,上万人涌进园区。

原先安静得走廊里能听到仪器声音的M楼,从一楼到七楼几乎水泄不通。上上下下,电梯处于运量红线。报告厅不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的听众都密密匝匝。有孩童,有少年,也有七旬老者。物理所提前做了安保,派出所民警维持秩序。

正是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今年与B站合作的公众科学日现场更是火爆。“只是因为在人群中上了趟厕所,再也没有自己的座位。”吴宝俊博士感慨。

被称为“国科大著名段子手”的他发现了科学日的别样意义——“有个女孩的男朋友是物理所博士,她妈妈本来觉得物理无趣,来参观后,发现物理学挺有意思,学物理的男生也挺有意思,就欣然同意。”

中科院物理所第16届公众科学日,M楼楼道里挤满学生。


微信公众号是中科院物理所科学传播的起点。综合处副处长成蒙2014年博士毕业留所后,首项工作就是创办并维护这个平台。

在科研机构传播的内容大多停留在科研动态综述时,成蒙在第一篇推送中写下:“服务对象是喜欢或痛恨物理、向往或害怕物理的所有人。”

2015年所里举办第一届科普展品创意大赛,李治林将石墨片悬浮在磁场中并用激光控制其运动,作品获一等奖,他由此被成蒙邀请一起做公众号,科学传播协会慢慢形成。2016年起,大赛面向全国。

笑称是“被物理耽误的传媒人”的王科,总结了微信号传播规律:物理和爱情碰撞的文章会成爆款;准确地蹭热点,适当地标题党,用疑问句和感叹号,阅读量就会高。

他们的微信推送里,用概率论和热力学等模型,得出“天下有情人终将分手”的结论,还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爱情的演变趋势……李治林写过一篇创意表白教程,教大家在情人节怎么利用激光笔和扬声器表现波形,用波与波叠加而生的李萨如图像“看”到情歌,有读者留言说“美得心动”。

今年春天物理所开直播,账号叫“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有留言表示惊讶,王科幽默回复:“谁让我们经常研究二维材料?一不小心就进入二次元。”第一次直播,他真带来了一片生长在蓝宝石片上的二维材料。这是科研组自己制备的。有观众评论,“从未见过这么硬核的直播”。

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玫瑰成为碎纸,气球迅速皱瘪,鸡蛋变得和石头一样坚硬……观众人气,就和接触液氮的满塑料桶乒乓球一样,瞬间炸开。

倒液氮时,做直播的师弟戴着毛线手套,看到评论区说“珍爱生命,戴好手套”,镜头后的李治林上前解释:戴毛线手套其实比不戴更危险,因为存在毛细现象,液体不易挥发,容易冻伤,手套应选其他材质。

一旁的师弟搓着手,小声说:“师兄你别拆我台。”



平衡

去年物理所90岁生日,所里计划装饰园区,精选了24个公式,想卡通化后画在井盖上。却有声音说,物理公式应该挂在墙上,踩在脚下不太合适。同样,当年微信号创建时,有些非常“接地气”的文章也受到过一些科学家的质疑,认为不太严肃,或许书籍、讲座和课堂才是他们眼中正规的科普途径。

物理所的“媒体矩阵”除了B站、微信号,抖音也运营得有声有色。如何在通俗和严谨中寻找平衡?这是所里科普团队一直在努力的。

井盖涂鸦备受欢迎:所里征集志愿者的通知刚发布,就有上百人报名认领。

图为中科院物理所里展示斯涅尔定律的井盖。

5月的太阳下,两位老太太围着自己的井盖,一人弓腰撑伞,一人蹲着上色。她们已经退休多年,“在这儿工作这么多年,就这个事最好玩”,老人神色活泼,花裙摇摆。

不到一周,井盖变为风景,物理所立时成为打卡地——猫望向鱼缸,鱼的视觉位置比实际高,这是斯涅尔定律,即折射定律的体现;卡诺循环热机效率最大,可机械能永远也达不到100%;草丛里还有几个薛定谔的猫,这些图案至今完好。

然而,并非每次努力都能收获预期效果。

公众号的“问答”专栏,有读者提问“网传冰糖的摩擦荧光是真的吗”,他们回答:理论上可以,因为冰糖晶体受压以至断裂时,电荷不平衡,部分能量可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个实验新鲜有趣、现象直观,负责“正经玩”栏目的师妹刘广秀和纪宇想验证。她们发现摔、砸、磨的瞬间有蓝光产生,但太微弱,图像不易呈现。

成蒙捣鼓了一个多小时,只拍出两张有光的。李治林提议,不如在嘴里咬一咬?于是,黑漆漆的照片里,他咬着冰糖的牙缝发出幽幽蓝光,“没想到科普片拍成了恐怖片”,他开玩笑。

5月29日,负责“正经玩”栏目的刘广秀和纪宇在做直播。

视频后期放慢了100倍,才看清发光过程。大家都认为这会是爆款,不料,反响平平,3天过去才不到500点赞量。

他们有点丧气。毕竟,随手拍的陀螺竖直旋转获赞几万,物理与爱情金句更有几百万赞。

“追上热点,配对音乐就能火,平台依靠热度推荐。”成蒙深谙这些平台爆品的共性,但不想刻意迎合。

受众选择内容,内容也在挑选受众,在李治林看来,科普除了播种,还有“劝退”作用。近几次直播,李治林设计了偏数学的内容,有观众中途退出,他有些抱歉,重感冒的眼窝稍显红肿。王科拍他的肩安慰:“不用偶像包袱那么重。每次进直播间的,都不一定是同一批人。”



延时

直播间这次来了新客人——两位“职业怪兽迷”。他们专注恐龙研究,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生,负责所里的微信号,特地来“取经”。

王科提议,两所可以跨界合作,物理所去拍化石展馆,他们来直播间讲恐龙。最古老的化石遗骸遇上最前沿的科技动态,“一定很酷!”

外尔半金属、拓扑绝缘体、磁性功能晶体,李治林的研究对象也很酷,都是基础科研中重要材料。今年公众科学日,它们被装在戒指盒里,在先进材料实验室展出。他做的这些晶体,尺寸大,质量好,规则闪亮,很有几何美感。

李治林讲解时,有孩子知道压电效应,还知道甲烷裂解,让他想起在双榆树公园做超导磁悬浮实验时,围过来五六位老太太,她们年轻时就是研究超导的。

由老及少,科学的土壤肥沃了起来。后台提问越来越多,实验被更多孩子喜欢,直播弹幕里讨论的是数理学习教材和方法……

团队里的小师妹觉得大师兄总是随意轻松,实验看起来随手偶得。成蒙却认为:“科学远比眼睛看到的复杂得多,打通本质,才会简单。只有吃透了这个领域,才能产生真正的优质内容。”

对自认佛系的李治林而言,火不火可以佛,拿不拿奖可以佛,甚至工资都可以佛,唯独对研究,他是着魔般认真,有时一年要生长上千管晶体,没少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过夜。

以实验室为家,甘于坐冷板凳,似乎是标准的科研人员形象。科学探索大爆炸时代过去了,如今研究多年也未必会有令人兴奋的结果,尤其是基础研究。“科研工作者得具备延时满足的能力。当然,这只是说要接受事实,倒不是甘于如此。”李治林说。

在越来越多的学术圈或科普圈大会上,有人夸物理所微信号做得好,或坦言直播里有的推导不严谨,他们都虚心接受。“说不定我们的直播会有院士看呢。”王科笑了。

被问及科普工作有何长远目标时,成蒙说,或许我们可以探索一种科研机构有效进行科学传播的模式,让更多科学家参与,让优质的科普内容惠及更多百姓,最终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将来产生更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提供土壤,“这个目标太大了,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做”。

大家围坐讨论最新实验时,李治林把手中的气球吹起来,又放掉气,再吹起来,如此反复。他侧头咧嘴,“从气球就可以引出气流、张力、静电等许多科学道理”。

他把吹好的两个气球在头上摩擦,一个拿在手中,另一个因静电感应悬在上空,再带气球转个圈,两个气球弹一弹。他喜滋滋说这里是“中二杂技所”时,头发乱糟糟,眼神亮晶晶,就像M楼半夜1点依然亮着的窗口。

李治林用气球进行“中二杂技所”表演。



(应受访者要求,王科为化名)

栏目主编:林环 文字编辑:林环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