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上海解放70年|“这种军队从来没见过!”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静 整理 2019-05-26 12:09
摘要: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到烈士陵园去扫墓。我80岁以后,父母墓地不去了,交代子女去,但我和老伴两个人还是照样去扫烈士墓。为什么?70年前的这段记忆,实在是刻骨铭心。我们不能忘记革命烈士,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口述 张德全(85岁)


老百姓的日子
实在是苦得不得了

   

我家住川沙小湾,祖辈都是农民,上海解放时我才15岁。
   

解放前的这段日子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早点解放,因为老百姓的日子苦得不得了,实在过不下去了。
   

1948年,国民党发行了大量金圆券,物价飞涨。涨到了什么程度?今天的钞票明天就不值钱了。我原本在陆行中学读书,家里把棉花、粮食卖掉,换成学费,第二天拿到学校交。没想到昨天还够的,今天就不够了。陆行中学是读不下去了,1948年底我转到了合庆镇的一所中学。
   

虽然我年纪小,但对国民党的腐败和暴政体会很深。当时农村里有各种各样的税,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国民党不仅搜刮老百姓的钱财,还拉着老百姓去造碉堡。淮海战役一结束,国民党就在上海全面造起了碉堡。我们川沙就造了832个碉堡,都是钢筋水泥的,光川沙县城周围就有几十个,有的现在还能看到。
   

1949年过完年,我母亲就被拉去造碉堡了。那时她已经将近50岁,每天早上天亮就出发,步行到离家六七里地的白龙港、三甲港一带,每天挖泥、挑泥,直到下午五六点才回家。就这样被拉去造碉堡近三个月,直到5月15日川沙解放的那天,早上7点,保甲长还在催促着我母亲他们去修碉堡,半路上听到枪声才回来的。
   

国民党不仅拉老百姓造碉堡,还强拆民房、烧毁民房。光我们白龙港、三甲港、小营房这一带,就拆了1591间;高桥、洋泾、杨思一带拆了4953间,加起来是6544间。他们还对老百姓又打又杀,白龙港、三甲港、小营房一带,被国民党杀害的老百姓有67人,打伤致残的有41人;高桥、洋泾、杨思一带,打死的38人,打伤20人。老百姓对国民党的残暴可说是忍无可忍。
   

当时,国民党强行规定,每家每户只要有18岁到42岁的男丁,都要摊派壮丁税,要是交不起就抽去当国民党兵。我外婆有个侄孙,20岁不到,父母都不在了,因为交不起壮丁税被拉了壮丁。大家都以为他死了,没想到淮海战役时被解放军俘虏了,解放后复员回来,大家都很惊讶。那时候,比我稍大一些的年轻人,晚上都不敢睡在家里,宁愿划船出去,躲在船上,生怕被国民党拉了壮丁。
   

一开始,国民党散布各种谣言,老百姓对解放军有些畏惧。但我一心盼着解放军。因为陆行中学地下党员很多,经常开展秘密活动。在他们的熏陶下,我知道了共产党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一放学,我就悄悄地跟他们学扭秧歌,还偷偷学会了一首歌:“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不费一枪一弹
就解放了我的家

   

川沙的解放非常顺利。
   

1949年5月15日,三野第30军89师先头部队265团从南汇县祝桥沿霍公塘北上,兵分两路:一路沿霍公塘向北,经十一墩正面进攻川沙县城;另一路向西经关帝庙再往东北,进军包抄川沙县城。
   

霍公塘北起高桥黄家湾,南往南汇六团方向,沿塘小路路窄桥多,重武器没法走,只有轻武器才能过。所以国民党军完全没料到我军会沿着霍公塘过来,被我军杀了个措手不及。有几个国民党兵正在县南的十一墩街上走着,被解放军看见,打伤了几个。县城的守军一听枪声就逃走了,造的几十个碉堡一点用处都没派上。当天上午10点多,川沙县城就解放了。
   

川沙县城一解放,88师的两个团又迅速向北挺进,解放了小湾、大湾、龚路镇。我家住在小湾北面,15日中午,我从自家窗户里看到街上解放军急行军路过,方才意识到,自己的家乡一枪不发就解放了。
   

差不多同一时间,5月15日早晨7点,88师263团1营先头部队沿钦公塘向北进攻,包围了蔡路小营房。国民党军队缩在碉堡里,负隅顽抗,战斗非常激烈。后来听说,我们的两名战士背起炸药包扑向敌人阵地,炸毁了碉堡,自己壮烈牺牲。最后,解放军抓获了国民党军的一个营长,敌人全部投降,解放了小营房。
   

解放小营房时还有这么两件小事,让我们老百姓一下子感受到解放军的“好”。
   

我丈母娘家在钦公塘边上,解放军从南汇过来,攻打小营房,晚上路过这里。部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很客气,看见我丈母娘,一口一个“大娘”“大娘”地叫。我爱人那时只有13岁,一开始吓得不敢出来,后来就敢了。部队晚上要吃饭,粮食是自带的,但柴草总要用老百姓的。他们在我丈母娘家灶头做了饭,要付钱,我丈母娘连声说不用,他们硬是给了钞票。
   

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守军一面抵抗,一面还让老百姓帮他们运弹药、送伤员。我一个叔伯哥哥就被拉去了。解放军一个炮弹打过来,把一个国民党军官的腿打断了。他们就命令我这个叔伯哥哥和另外一个民工,跟着一个国民党兵把他送到高庙。他们早上去,没有遇到解放军,回来时遇到了朝北进攻的解放军,一点没被阻拦。他回来以后就说:“解放军真好!”
   

5月16日,解放军又分东西两路,对白龙港一带的敌军发起了攻击。驻守这里的国民党军第51军,是12日才从上海市区调过来企图守住这个交通要道的。我军16日晚上发动总攻,到17日拂晓,全歼国民党守军51军残部和暂编第8师残部,俘获第51军中将军长王秉钺、少将参谋长向建白,俘敌8000余人。26日,川沙县(包括横沙岛在内)全境解放。

1949年6月川沙各界召开大会庆祝解放



没有他们的牺牲
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5月25日,激烈的高桥战斗结束以后,一部分部队撤回,分散驻扎在浦东各地,光川沙县就驻扎了第30军、31军两个军。
   

解放军进到了川沙后,没有进到老百姓家里,而是驻扎在庙宇或教堂里,把一个天主教教堂当作指挥部,真是“秋毫无犯”。
   

解放军对老百姓的东西也是有借有还。我因为在学校读过书,听得懂北方话,就给他们做翻译,帮他们借门板、稻草等等,还把自家仅有的一个碗橱借给他们。我这么一带头,大家也都踊跃拿出家里的东西。
   

当时正是麦熟的时候,解放军还帮老百姓割麦。大家都说:“这种军队从来没见过!”“那真叫是人民子弟兵!”
   

川沙解放后,马上成立了军管处。5月20日,南下干部抵达川沙接管,当时来了70多人,现在活着的只剩2个了。5月21日,川沙县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了三个联合办事处、两个区政府,开始办公,当天就发布了三条命令。
   

1950年,我到合庆区委工作。在区委书记和区长的带领下,大家深入基层,到处搞调研。许多同志都是北方来的,听不懂当地方言,闹过一些笑话。比如,区委同志问老百姓:“这里吃白米的有吗?”老百姓回答:“我们穷啊,白米怎么吃得起?一年到头难得才吃。”区委同志又问:”哪几户人家吃白米?”老百姓说:“家家人家都吃白米,但都是偶尔才吃!”我赶忙上前“翻译”:北方话里的“白米”就是“白粉”,是问这里有没有吸毒的人,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年轻时的张德全 


后来我一直在川沙工作,退休时是川沙县人大副主任。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过许多解放川沙、解放浦东的解放军官兵,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
   

浦东解放时,一共牺牲了2089名烈士。其中,安葬在高桥烈士陵园的有1619名,安葬在川沙烈士陵园的有343名,安葬在周浦的有127名。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到烈士陵园去扫墓。我80岁以后,父母墓地不去了,交代子女去,但我和老伴两个人还是照样去扫烈士墓。为什么?70年前的这段记忆,实在是刻骨铭心。我们不能忘记革命烈士,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