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爬上绿波廊的顶楼,看到上海的奥秘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9-03-22 16:34
摘要:3月15日夜晚9点,绿波廊酒楼里,最后一批客人还在依依不舍地拍照。送走他们,这家老牌酒楼将进入5个月左右的升级改造期。暂别,是为了更好归来,也让习惯生活中有绿波廊相伴的上海人,多了一份牵肠挂肚的理由。 1973年初,上海在豫园设宴款待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时,为其奉上了特制的14道点心。正是这张菜单,将经典精致的茶食文化复兴演绎,催生了至今蜚声中外的绿波廊酒楼。而在常州,一个小男孩的命运,也像被一根线牵住,与这幢建筑有了血肉交融的联系。

1984年,绿波廊的建筑,很古老。16岁的常州青年陆亚明,很年轻。

 

这一年,小陆离开老家到上海,顶替父亲陆苟度中式点心师的岗位,进入绿波廊学习点心制作。白天,他跟着上海点心泰斗周金华学手艺,夜里,就睡在当时位于绿波廊三楼的职工宿舍。

从三楼推窗望去,窗外低低一片黑瓦屋顶,如一片波浪,连绵不绝,涟漪回转,构成整个豫园地区的老城厢风貌,也构成陆亚明对上海的认知的起点。

他太熟悉这里了。自绿波廊餐厅创立之初,父亲陆苟度就在这担任点心师。从小,每逢寒暑假,陆亚明一有机会到上海来看爸爸,总是到这里来玩。绿波廊的外观、飞翘的屋檐、室内的桌椅,还有萦绕在屋内的食物的气息,他谙熟于心。现在陆亚明自己也来了。接过父亲手中这一棒,穿上白色的厨师制服,作为其中的一分子,而不再是家属,进入这幢建筑。

陆亚明想过的是,有一天自己要成为一个很棒的点心师。陆亚明没有想过的是,有一天自己的手艺能被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品尝到。陆亚明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他会成为当家人,和这座餐厅命运交融。

35年过去了,陆亚明几乎天天来绿波廊,但近在咫尺的豫园、周边的商铺、甚至就在楼下的湖心亭,他都基本无暇去玩。但他并不感到遗憾,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全上海的动态,他不用刻意出门去了解,因为所有和上海有关的事,会自己“走”到绿波廊来。


一切始于亲王



绿波廊原址虽有百年历史,但它作为餐饮场所的历史,其实并不长。

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早年是潘氏豫园西楼阁群之一;1924年一部分开设茶馆,取名“乐圃䦘”,一时茶客云集。



1973年,西哈努克亲王来豫园访问。市里领导提醒说,西哈努克亲王在前站的南京夫子庙吃过一顿饭,上海的招待自然不能输给夫子庙。为此,当时的南市区饮食公司汇聚整个城隍庙饮食行业精英,请大家拿出看家本领,其中,就有来自松月楼的中式点心师陆苟度师傅。老师傅们使出各自绝学,最后定下菜单,凝聚出十四道点心。根据当时参与服务的工作人员回忆:为确保用料精细,做点心的黑芝麻是一粒粒手工拣出来的。西哈努克亲王到城隍庙后,在豫园绮藻堂里用餐。呈献于亲王面前的十四道点心中,有桂花拉糕、眉毛酥、鸽蛋圆子等。点心数量多,但又不能吃不下,因此在形状上动脑筋。原50克一只的金腿小棕,“瘦身”为仅5克的“一叶小棕”。十四道点心个个小巧玲珑,一口一只,吃完不觉撑,而是恰到好处,回味无穷。

改革开放之初,廖承志先生造访豫园,品尝了亲王的十四道点心后,赞不绝口。当他得知,制作出这些美食的城隍庙老师傅们大多年事已高时,建议办一所饮食技术学校,并开一家餐厅,将美食技艺传承下去。此时,乐圃䦘还是豫园地区的办公场所,楼上则有普通住户。1979年,在饮食公司的统筹安排下,乐圃䦘从办公用楼改为餐厅,以谐音开设绿波廊餐厅。

除陆苟度和中式点心泰斗周金华外,绿波廊创立之初,还汇聚了德兴馆的著名厨师李伯荣等,名厨的加盟,使这家新开餐厅一炮打响。辛亥老人田桓为餐厅题写匾额。1982年,绿波廊又推出了八宝鸭、锅烧河鳗、乳汁扣肉、红烧鮰鱼等几十种菜肴,并首创一道菜一道点心交替的上菜方式,在民间被称作“雨夹雪”。

 


让总统换了三次筷子




厨师回家往往不下厨。点心师也一样。

在陆亚明的记忆里,从小到大,几乎从未吃过父亲做的点心。只有一次,父亲休假回常州老家,恰逢中秋节,陆苟度兴致上来,为家人自制一批月饼。这一尝,让小陆亚明吃得惊艳不已,连声说:“像店里做出来一样好吃。”父亲陆苟度闻言大笑回答:“店里卖的,不就是我做的?”这一段对话,让陆亚明心里,开始对点心师的工作心生向往。

1984年,顶替退休的父亲,陆亚明来到上海绿波廊,作为小学徒,从底层做起。每天清晨,他早早起来,从三楼的宿舍到楼下的厨房,手脚不停开始拖地、擦桌子、和面,有时也帮服务员搬桌子、抬椅子。若是师傅有一天不叫他干活,他会立刻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事。别人做一百个包子,速速包完交差。小陆师傅做一百个包子,却不求速度,每包一个都想着能不能比上一个包得好些。点滴积累,最终令他从一众青年学徒中脱颖而出。

学徒时代的陆亚明

绿波廊作为一幢建筑,恒定不动。但影响世界的人物会自己到绿波廊来。作为点心师,见证这些瞬间,也相当于参与见证了历史。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湖心亭二楼品茗,服务员为她端上了一杯茶水时,还在红木圆桌上,放上两盆来自绿波廊的点心,其中就有陆亚明参与的作品。1991年,绿波廊扩建为绿波廊酒楼,同年,陆亚明成为上海餐饮行业最年轻的国家高级技师。1992年,陆亚明通过豫园、南市和上海市的层层选拔,参加了第一届世界烹饪大赛,以一款“眉清目秀”眉毛酥,获得点心组第一名。这款从父辈手里传下来的点心,制作考究。光是酥皮的制作,就需要用水、油、面粉等包在一起,等到起油酥,再擀皮,一道工序就要准备近3个小时。每一道细巧的“眉毛”背后,全凭手工捏制,看似不起眼的动作里,都蕴含了三五年的功夫。


1998年,克林顿一家访沪时选择在绿波廊用餐,他们选择了上海普通人家的家常菜——咸菜毛豆、海派腰果鸡丁等。此前自诩苦练筷子技巧多时的克林顿,在一份桂花拉糕面前犯了难,连试三副筷子,才夹住了软糯的糕点。但看似黏黏的拉糕,入口却不粘牙。原来,为了这一份“滑软油润、软糯甘饴,甜而不腻、清香袭人”的境界,研发团队之前曾尝试了热食、温食、冷食多种呈现方式。最终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试验下来,确定了在蒸好后冷却第八小时上桌的最佳口感。1999年,绿波廊再度升级更名为上海绿波廊酒楼。

 

1993年朱屺瞻为绿波廊留下墨宝“回味无穷”

2014年亚信峰会在上海举行,绿波廊接到了为元首夫人们设计制作点心的任务。此时,陆亚明已经担任了绿波廊的联席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对各位元首夫人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偏好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确定了一套“夫人套点”:葫芦酥、长寿桃、顺风叶、迷你粽四种点心,既保持了上海传统点心风范,又有时尚元素,且讨了“事事如意”的口彩。至今这套餐点,依旧广受顾客青睐。

 

夫人套点

 

进博会欢迎晚宴“荷韵套餐”

去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进博会欢迎晚宴上,绿波廊团队呈现的“荷韵套餐”再次展现海派点心可以精致到何种程度:只见盘中的点心,呈现了荷花、莲叶、藕节与鱼相嬉的场景,一枚荷韵印章花纹成为点睛之笔,让人赞叹上海师傅在传承之余的创新心思。

时尚拎包酥

今年3月15日夜晚9点,知道绿波廊酒楼即将闭门升级的消息后,最后一批客人还在依依不舍地拍照。送走他们,陆亚明来到三楼,昔日的宿舍如今改建成厨房,推开这里的窗向外望去,四周高耸起来的建筑和灯光,提醒着陆亚明外部时间的流逝。但以绿波廊为圆心,豫园所代表的这一片建筑没有外观上的巨变。这份变化中的恒定,自有一份传承的力量在,支持着陆亚明从16岁至今,在绿波廊扎根。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