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企示录 > 文章详情
看,外卖里精彩的上海“夜间经济”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金燕 2019-01-31 15:46
摘要:去年深夜,上海人一共消费了超过17万串羊肉串、10万串牛肉串和7万多个香辣鸡腿堡。

都说上海是座不夜城,不仅有璀璨的霓虹灯,更有多彩的夜生活。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外卖数据里也藏着另一座精彩的“夜上海”——根据饿了么最新统计数据,上海是全国本地餐饮消费能力最高的城市,尤其是夜宵成为上海市民“一日三餐”之外不可或缺的“第四餐””。

 

 

饿了么的数据还有很多细分维度,比如去年深夜,上海人一共消费了超过17万串羊肉串、10万串牛肉串和7万多个香辣鸡腿堡;比如点单最高的区域除了高级写字楼,还有不少很多医院……这些数据背后,是不打烊的各国美食、是不停歇的外卖员,还有不松懈的追梦人,展示出新业态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的新活力。

 

打造金融中心少不了的配套服务

 

来自石家庄的张宇在陆家嘴一家证券公司担任证券分析师。陆家嘴是饿了么平台上夜宵订单数量最多的地区,而张宇坦言,他正是“夜宵专业户”。

他的大学生涯在杭州度过,但从实习开始,就选择了上海,“学金融的,就是想来上海、来陆家嘴”。在这里,他每天的上班时间为早上8点半至深夜11点多,如果要赶项目报告,还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工作不忙的时候,他在中午和晚上会和同事外出就餐,但每个加班的深夜,为了节约时间,总是叫外卖。

不过,就算是吃夜宵,张宇也毫不含糊。比如,他跟着节令点单,夏天吃小龙虾、麻辣烫,冬天吃羊蝎子,而且通常每次夜宵都是四五个同事一起点单,在茶水间一起分享,“有一次领导请客还点过2000多元的烧烤,那是整个部门一起加班到凌晨”。

虽然工作节奏快,但张宇仍旧喜欢上海。他的女友也是金融专业毕业,在杭州上班,可他希望她也能来上海,“上海是金融中心,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陆家嘴汇集了金融行业里各种细分行业,上海也有好的政策鼓励金融企业发展、鼓励金融人才发展。再说,上海还有那么多美味的夜宵、发达的外卖服务——这也是城市发展的配套服务,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不会亏待自己。”

在饿了么的数据中,医院也是深夜外卖的订单“大户”。对于自己会成为“大户”的一员,在某三甲医院工作的李超觉得,外卖这项新服务体现了城市的温度。

李超所在的科室经常要做一些大型手术,一台手术超过24个小时是家常便饭,而外卖就是他们保持体力的能量来源,“半夜医院食堂也关了,外卖是唯一的渠道”。点多了外卖,他和同事们还摸出了诀窍:手术时点外卖的要诀是食用方便,不能汤汤水水;如果是值班时点外卖,可以注重健康,“比如一天没有吃水果或蔬菜的时候,可以点个果切或者色拉”。

李超还说,医生护士和外卖小哥已经达成了一定的默契,“如果订单地址定位在病房或者办公室,小哥就会打电话通知;如果定位在手术室,小哥就不打电话通知了。”不过,每个楼层的手术室在哪里、外卖该放在哪里,小哥心里都非常清楚。虽然大多数时候从手术室出来吃的都是早已冷掉的外卖,但李超觉得,如果不是与外卖小哥之间的这份默契,那么医生吃饭的问题会更严重。

 

 

“都在为自己的梦想打拼”

 

在外卖小哥眼里,虽然三更半夜送外卖很辛苦,可也是在城市站稳脚跟、实现梦想的一种方式。

1983年出生的谢科举算是外卖行业的“老人”了,因为“新人”大多是90后、甚至95后,不过作为“老人”的他也有优势——来上海六年,有四年时间在陆家嘴跑单。“陆家嘴没有我没去过的高楼。”谢科举很骄傲,地段熟悉意味着配送效率高、收入也能水涨船高。

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早上10点开始接单,跑完午高峰后会在下午一两点睡个午觉补充精力,然后应对晚高峰,再在晚上八九点时稍作整顿,接着就是为夜宵单忙碌。

工作里,总有这样那样的“意外”。比如,陆家嘴的楼大多很高,等候电梯的时间不短,谢科举为了提高效率,会直接爬20多层楼梯;有些写字楼不允许外卖小哥上楼,只能通知用户下楼取,碰到用户在开会,可能要等很久,他只能先送完其他订单后再折返送这一单。但是,谢科举也很理解客户,“他们也不容易,不能按时吃饭”。而且他觉得,和自己每天奔波的目的一样,这些陆家嘴大楼里的用户,也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在努力。

专门负责某三甲医院配送的孟令峰已经有两年多的工作经验,他说自己成了医院的“常客”:“凌晨的病房区域静悄悄,除了医生你和护士,只有我们在走动。”在外卖小哥中,40岁的孟令峰也算“老大哥”了,他有两个孩子,为了赚钱养家,选择了这份工作,“因为只要努力,就能有回报”。

在医院的配送经历让他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因为除了给医生、护士送餐,还有一些订单来自病患及他们的家属。孟令峰记得,有一次他送餐到病房里,却看不到有人来接单,深夜又不敢大声吆喝,在病房转了一圈,才看到病人躺在床上向他艰难的招手。他把餐品放在病人手边、打开餐盒,回报他的是一个很大的笑容,“看他(病人)难受的样子,却因为我顺手的事情而那么感激,非常感动”。孟令峰也给等在重症监控室外的病人家属送过大饼,“那名男子看起来年纪不大,但头发已经花白,长椅上摆着卷起来做枕头的外套,他只点了三个大饼,却说其中一个饼还要留着做第二天的早饭”。孟令峰说:“我真希望自己的服务能够帮到他们。”

 

 

1996年生的李延红在上海做了两年多外卖小哥,是行业里不折不扣的“主干”,高峰时每个月的收入超过1.7万元。日常,他穿梭在张江高科园区,做外卖小哥让他感觉很充实,“之前在老家每天感觉都无所事事的,现在每个订单的提示音都会给我指明下一个目的地,感觉很踏实”。

在李延红的印象里,张江高科园区点夜宵单的用户不少都穿着格子衬衫、戴着眼镜,“可能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程序员吧”。这些用户虽然话不多,但李延红能从他们给外卖小哥的留言中看出他们的善良。今年冬天,上海阴雨连绵,有的用户在订单上留言,“不用着急赶来,路上注意安全”;而夏天送夜宵单时,还有用户把自己的饮料送给他。这些细节,让他在异乡倍感温暖。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廖诗琪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