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大区势 > 文章详情
临港15年15人 | 范存义:填补医疗空白,让临港能安心、敢作为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8-12-15 07:57
摘要:“管理工作很繁杂,因此我更珍惜每一次‘开刀’的机会。”

在位于徐汇区宜山路的办公室,难得出现在这里的范存义接受了记者采访。谈到接下来的话题,他先讲述了一番对比:

 

2012年之前,上海海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的浦东临港校区内,常年都配备着两辆救护车。一旦有伤患需要急救,救护车只能开到33公里外的南汇区中心医院,救治的黄金时间不得不在空间位移中一分一秒流逝。

 

2012年10月26日之后,救护车不再常驻校园,因为33公里的路途缩短成了不到2公里。那一天,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开张”的日子,也是范存义担任六院东院常务副院长后,迎来的第一次“压力测试”。

 


 

“我们来了,临港能安心、敢作为了”

 

范存义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副院长,更是国内骨科肘关节治疗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在肢体复杂创伤、周围神经损伤及骨髓炎治疗、肘关节僵硬治疗等方面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带领的上海市六医院医疗队成为首支进入重灾区的地方医疗队,救治患者超过600人,他本人也荣获了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

 

 

但就在2011年初,范存义接到了一个“拨动”了他职业轨迹的通知:由他牵头,负责临港地区市六医院东院的筹建。当时,六院东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开工两年,但一家综合性医院要从无到有,乃至对标三级甲等医院来建设,筹备工作千头万绪。

 

于是,这一年起,范存义每周的行程安排都多了几次“远郊之行”,每周至少要来临港1-2次协调工作,查看医院运营前的装修、房屋布局、设备、信息系统、后勤、物资储备等一切筹备事宜。

 

但更令范存义感到前路艰难的,是当时医院人力的严重不足。“医院建设时,周边还是荒芜之地,只有零星建筑,没有人更没有车。”地处上海最东南的一隅,就医人群的不确定、交通配置尚未完善,显而易见的困难,让范存义心中对医院的发展隐隐担忧,但按照三甲医院建设东院的标准却从未动摇。在市六医院的号召下,母体医院有40多名医护人员主动报名前往东院,加上新招聘的医务工作者,六院东院试运营前夕有了100余位工作人员,总算撑起了基本的科室人员配置。

 

2012年10月26日凌晨零点,位于临港环湖西三路的六院东院灯火通明,检查、治疗和抢救科室全部到位。当范存义和同事们疑惑,老百姓们会不会来看病时,凌晨4时不到,陆续出现了100多位老百姓来医院门口排队。这全然出乎了范存义的意料,但他转而一想,考验,真的开始了。

 

“医院运行流程是否顺畅,人员资质和能力能否达到三级医院的要求,服务和质量是否符合三级医院的水平,六院东院到底能不能成为像模像样的三级医院,这些都要靠我们的努力,一点一点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六年一晃而过,如今六院东院已经成为拥有30个门诊科室、20个住院科室、18个护理单元、740余名工作人员的综合性医院,具备骨科、内分泌代谢科、放射介入科、麻醉科、肿瘤内科(后备)等五个重点学科,以及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儿科、神经内科、输血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药剂科和普通外科(后备)等9个特色学科——临港的医疗卫生空白,就此得以补足,并且具备了对标三甲医院建设水平的医疗团队。

 


 

吃住在医院,精兵强将这样诞生

 

在临港白手起家办一家医院,辛苦不言而喻。提起东院初建时的辛苦,范存义描绘了一幅群像:

 

医院刚建成时,心胸外科只有两个人值班每人每天工作满24小时后,另一个人继续接替他的工作,就这样不间断地“背靠背”轮班坚持了整整两年,心胸外科执行主任成少飞也因此身体抱恙;

 

耳鼻咽喉科主任陈斌,为了照顾家里,带着孩子一天三顿吃在医院、住在病房,在东院已经是各大科室的常态;

 

小儿科常务副主任张金萍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来到东院后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致力于东院的儿科建设,一名从浙江嵊泗送来的窒息患儿经过她的团队抢救,成功康复;

 

原六院及东院院长、内分泌专家贾伟平,泌尿外科主任傅强,肾脏风湿科科主任汪年松,骨科主任柴益民等带着团队来六院东院开诊,成立“专家团队工作室;运动医学科主任赵金忠更是直接在东院新设立了这一科室……

 

细数同事们为医院的付出,范存义说,一个个故事回忆起来或许能说上一天一夜。而他也带领着这样一支精干的队伍,克服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困难,不断发挥着医院在骨科、内分泌代谢科、儿科等六大优势学科的辐射力,建立了“黄金救治一小时”的绿色通道,15分钟内就能搭建起为重病患的救治团队和救治流程。此外,六院东院还与浦东的书院镇、万祥镇、泥城镇、芦潮港镇等区域建立了全新的“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与浙江省的嵊泗、岱山等县建立了跨省市的医疗联合体,六院东院的影响力正逐渐走出临港,辐射起周边区域。

 

“医院是临港成长的见证者,也是为临港发展保驾护航的‘骑士’和‘勇士’。”范存义说,一想到原先因为临港缺乏医疗设施而对投资临港、进驻临港缺乏信心的人,在六院东院运营后为在临港发展感到安心和放心时,自己和同事们的内心,无疑是自豪和骄傲的。

 


 

爱手术台,也爱临港

 

“管理工作很繁杂,因此我更珍惜每一次‘开刀’的机会。”

 

而今,身为医院管理者的范存义最轻松的时刻,是每周五站在手术台前的时光。从医31年,一位优秀外科医生的职业使命感,让范存义一刻都不曾想要发现对专业的追求和探索。因此,虽然管理工作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但他仍坚持每周出现在手术台,与自己钟爱的医疗事业度过宝贵的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同样让他一刻不敢松懈的,当然还有医院的未来。

 

 

提到六院东院下一步的发展,范存义坦言“担子很重”,首先就是要继续苦练内功,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加强技术力量培养,提高医疗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要注重服务流程各个细节的加强,不断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第三是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巩固医院的MDT(Multiple Disciplinary Treatment,多学科救治团队)建设,使医院的临床和学术能力都向更高层次发展。

 

展望已经开园的海昌海洋公园,以及临港每年不断加码的国际国内赛事、重要会议的医疗保障,范存义深知东院肩负的使命也会愈发厚重。他希望六院东院能够尽快成为一所在浦东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医疗中心,在精细化管理方面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医院管理制度,也希望临港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让医院有更多为临港服务的机会,也让更多人看到临港历史性的成长。

栏目主编:董齐兴 文字编辑:廖诗琪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