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大区势 > 文章详情
临港15年15人 | 周星增:一个痴迷围棋的温州商人在临港办大学的故事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王志彦 2018-12-11 13:26
摘要:1999年,回到上海的周星增已经把温州的厂子都卖掉了,用卖厂换取的钱开始了他的新“上海梦”。“我是带着三个梦想到上海的,办一座大学,建一座养老院,建一座医院。”

 

采访时间定在下午五点,当时周星增正在新浪围棋上跟网友下一盘棋。“不好意思,请稍等我十五分钟。”说话间,眼神一刻都没有离开过电脑屏幕。棋局上,战况正酣。

 

早就听说建桥集团创始人、上海建桥学院董事长周星增痴迷下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只见他冷静地与对手抗衡,几经周旋后,终于在官子中胜出,他这才长舒一口气,抬起头一脸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前面有一个失误,局部被对手绞杀了,中盘形势已经不利,刚刚正是关键时刻……”

 


开创围棋本科专业

 

周星增是个对围棋近乎狂热的棋迷,这次的谈话也自然从围棋开始。“今年学校创立了围棋专业,虽然刚起步,但我们为这个专业准备很多年了。”在我国本科专业目录里没有围棋专业,因此学院的围棋专业对外是以“传播学(围棋)”的专业名称来招收学生的。

 

围棋专业主要学什么?“新闻传播、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企业管理、琴棋书画等都要学。”毕业生可以从事与围棋相关的教学、文创、媒体、赛事组织、公关策划、棋校俱乐部管理以及场馆运营等工作。学校还和韩国明知大学合作,为围棋专业的学生提供到韩国攻读硕士、博士课程的机会。

 

俯瞰建桥学院。

 

说起围棋,圈内人都知道“建桥杯”。至今已经举办16届的建桥杯中国女子围棋公开赛,在2003年创立之初,正值中国女子围棋陷入青黄不接、举步维艰的窘境,国内女子棋战一片空白。如今16年过去,建桥杯仍是中国棋界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奖金最高的女子头衔战。

 

开专业、办比赛,周星增的心愿就是尽自己最大力量去传播中国围棋文化。“民办学校要适应市场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不能忘了学校教育还应承担起文化引领的功能,围棋文化是需要引导的。”通过围棋专业学习和比赛出来的年轻人,可以为全国围棋人才储备力量,同时还能在更广泛的社会上形成氛围,将围棋培养成一项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从下海经商到创办大学

 

看到周星增这么痴迷下棋,经常有人提醒他不要“玩物丧志”,周星增总是笑道:“我当然要好好挣钱,不然怎么支持围棋?”他说,下棋不但锻炼脑力,更教会他懂得如何做事做人。“围棋中有舍才有得,这和做人、经商是一个道理。”

 

1992年,30岁的周星增在温州大学教书,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于是为了家庭他便决定辞职,下海经商。“一开始我做低压电器赚了点钱,寄回家给父母,父母舍不得自己花,光给各个村送红包了。”周星增的老家在乐清,当时家乡每条路、每座桥的修缮都有他父母的身影。

 

“人活到一定程度就会问为什么,问自己做这些事的意义。”后来有一天,母亲拉着周星增的手语重心长地跟他说:“儿子,虽然你现在已经做出一些成绩了,但在妈妈的心里,你考上大学的那一刻才是我觉得最光荣的时刻。你是咱们乡里第一个大学生,如果你现在有钱了,就去办一所大学吧。”

 

听了母亲的话,周星增心里做了一个决定。那是1998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他记得非常清楚,因为第二年春天当他回到上海以后,人生轨迹都改变了。

 

1999年,回到上海的周星增已经把温州的厂子都卖掉了,用卖厂换取的钱开始了他的新“上海梦”。“我是带着三个梦想到上海的,办一座大学,建一座养老院,建一座医院。”如今20年过去,带着温州人与生俱来的敢打敢拼的精神,周星增的梦想已经实现了大半。

 

周星增在办公室。

 

周星增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幅字画,上面写着“骞翮远翥”四个大字,这句出自陶渊明《杂诗·忆我少壮时》的诗句,寓意志在四方,展翅高飞。

 


“为世界培养好人”

 

1999年,周星增最早在康桥创办学校的时候,一直想把学校升格为大学。“按照教育部对大学的要求,土地不能少于八百亩。但当时在康桥的校园面积比较小,边上也没有扩充的余地。”2013年,周星增决定搬来临港,这里有更广阔的天地。如今行走在建桥学院位于临港的校区,蓝天下那一排排深红色的教学楼显得恢弘又古典。

 

校园景色。

 

目前,学校共有包括本科和大专在内的专业四十余个,近18000名在校学生。建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在上海高校中名列前茅。“建桥学院学生受欢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专业贴近市场,比如珠宝设计、航空发动机维修等专业都是近年热门的新兴产业。”学校按照应用型定位培养学生,他说,“社会需要大科学家,也需要技能型的人才。”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因为建桥学生特别珍惜每一份工作机会。周星增说,“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名校学生留不住的现象,而建桥的孩子都非常踏实,心不大,眼不高,手不低。”这与学校坚持了近20年的德育教育分不开。

 

这里的学生有8个学分是素质拓展学分,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满 30 小时,可获 2 个学分。学校早在2005年就设立了“雷锋奖”,作为表彰学生的最高荣誉。令周星增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学生做义工的时间长,体育成绩也特别好。篮球已经连续两年夺得上海高校联赛冠军,围棋、跳棋、击剑等项目也屡屡在上海乃至全国赛场上摘金夺银。学校每年有两个运动会,一个普通运动会和一个智力运动会,夺得冠军的学生的大幅海报会张贴在学校最醒目的位置。“学校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热爱体育,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

 

艺术节。

学雷锋活动。

校园里的雷锋像。

 

建桥的校训是感恩。“来建桥读书的孩子刚开始并不是很自信,他们很多是考不上复旦交大等名校,带着失落情绪而来的。我们要通过慢慢教育,让他们在这里开启新的人生起点。”从原来被看不起,到自信地去表达自己,学会爱自己和爱别人,这是建桥学院教会他们的东西。“这个世界需要能人,更需要好人。”

 


“建桥”背后的含义

 

“建桥学院”何以得名,原来这与他儿时一段铭刻在心的经历有关。“我小时候,家门口就有一座桥,但在一次划龙舟比赛中,桥塌掉了,每天村民都要绕很远的路才能过河。后来是我的母亲捐款修建了这座桥。”这件事给他的影响很大。“前人建桥,后人过河,现在我们有能力了,也应尽可能地为他人搭建桥梁。”在周星增看来,办学也是在修建一座无形的桥,帮助他人到达彼岸。

 

“从来到临港的那天起,我就是临港人,一直想为临港做点事情。”周星增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人代会上建言取消从市区到临港进出的收费,方便临港人出行,也鼓励更多人到临港来游玩和发展。担任上海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的周星增认为,能动员更多人到临港来安居乐业,在这里创业发展,是他的职责所在。

 

“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办驾校。”他发现学校有大量老师和学生都有学车的需求,但临港当地没有驾校,到市区学车很不方便。于是他创办了当地第一所驾校,还对学生实行较大的优惠价格。在临港开驾校,来报名人数比市区少得多,又由于各种优惠政策,驾校每年都亏损两三百万,却一直办到了今天。

 

第三件事是建游泳馆。学校建好的时候,学生基本上没有活动设施,周星增就造了一个游泳馆,面向全临港居民开放,据说这个亏损更大,但他却说:“只要能给临港人带来便利,我都觉得值得。”

 

下一步,周星增还将进一步推进学院开出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服务当地的智能制造企业。“临港是未来之城,智能制造必然是将来的重点。”如何把学校教育和当地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思考,建桥学院从来没有停止过。

 

 

采访的最后,周星增推开大门带记者走到办公室外的天台上,从这里能够俯瞰到整个建桥学院和临港广阔的天地,这是他最喜欢的风景。“每天清晨,我站在这里都能看到大海和日出,这边是海事大学,这边是新的教学楼……”周边新的企业和高校不断积聚,周星增每天都在见证着临港的变化。

栏目主编:董齐兴 文字编辑:董齐兴
本文图片:建桥学院提供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