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大区势 > 文章详情
临港15年15人 | 闫峰:临港的一次次“雪中送炭”,让我们走得更快了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2018-12-05 06:30
摘要:生活在临港,一天比一天方便。闫峰介绍,公司入驻时,借助临港双特政策红利,购置了位于泥城镇上的一座公寓楼,帮助安置员工。不少员工反馈,泥城镇的变化日新月异,“4年前,在这里想找个像样的、接待客户的饭店都难;而今,一周出去聚会下馆子,都可以不重样。”

编者按:20031130日,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临港开发拉开了大幕。

 

作为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空间,15年来,临港地区始终坚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产城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逐渐成长为一座产业高端、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滨海未来城,初步建成了“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初步建成了“生态优良、宜居宜业、功能完整”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基本形态。

 

15年筚路蓝缕,15年整装再出发。那些与海为伴,与城相融的日子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们选取了临港15年里的15个人物,来听听他们的临港记忆。

 


 

2018年末,位于上海临港的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飞装备”)好事连连。不久前,企业高层对外宣布:公司作为科创板的潜在标的,已收到上海市经信委下发的科创板拟申报企业报名表,并第一时间成立工作小组积极备战;而再过几天,上飞装备制造的首单ARJ21型飞机的中后机身大部件将正式交付。

 

20167月正式入驻临港,过去两年多,上飞装备的成长可谓迅猛。2016年,上飞装备自主研发了国内航空领域最为先进的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智能化生产线,并开始向航空领域提供精密零件及向航空制造企业输出柔性智能化生产线。2017年,公司的航空航天复杂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被工信部评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如今的上飞装备,不仅成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级供应商之一,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参与国产商用飞机大部件制造的民营公司。

 

“上飞装备的成绩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也与临港周到妥帖的服务和支持密不可分。庆幸我们选择了临港,临港也选择了我们。”上飞装备总工程师闫峰说。

即将交付的ARJ21型飞机的中后机身大部件。杜晨薇 摄

 


走向世界制造业最高端

 

2006年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第六分厂改制设立后,上飞装备经过十余年发展,特别是搬来临港后,其业务范围从原先较为单一的工艺装备制造逐步向飞机部件生产、智能制造生产线、飞机和发动机零件与工艺装备等多个业务领域拓展。

 

其中,单是用于组装飞机的工艺装备,已经是“高精尖”的技术活儿了。闫峰介绍,一台波音747400多万个零件,需要依靠工艺装备把空间位置分别确定好。飞机的外形轮廓允许有1毫米的偏差范围,而工艺装备的精度却必须要达到0.3毫米。“可对上飞装备来说,更迫切要发展的是飞机大部件的生产制造。”

 

如今,在临港飞舟路317号上飞装备的生产车间里,一架国产客机的中后机身正在装配,目前已进入交付前的最后阶段。它是我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并制造的支线客机ARJ21-700,各个部件分别由不同的飞机制造厂进行生产,而上飞装备则是第一家参与它大部件制造环节的民营企业。

 

上飞装备在临港的厂房面积达到14000多平方米。其中,6000平米用于飞机大部件、飞机组件的生产及装配,而另一半则是神秘的“黑灯工厂”。

 

每天,三十余台智能机器在这里24小时运转,一个个灰色机械手在轨道上来回运行,有条不紊地操控着生产线的下料、加工、清洗、运输和检测环节,全程无人控制,甚至可以黑灯作业。闫峰说,原来一条生产线至少要配备15个人,现在有了智能制造的生产线,不但综合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更重要的是产品稳定性大大提高,合格率达到了99.9%。如今,上飞装备不仅是国产飞机装备行业中的佼佼者,还为空客、波音等国际飞机制造商生产零部件,走到了世界制造业的最高端。

 

 


临港全方位服务企业成长

 

在谈及公司这条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时,闫峰讲了一个“雪中送炭”的故事。

 

2016年,企业还处在建设阶段。临港管委会的各相关部门上门考察,本想听听我们有什么困难和诉求,却看到我们正在打造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当场就给予我们肯定,并主动帮我们对接相关的政策。没过多久,企业就申请到了专项资金,大大加快了生产线上马的速度。”闫峰说。

 

事实上,早先的十年间,上飞装备始终是“关上门”发展的。公司200多名员工绝大多数是高级蓝领,其中研发人员数量达到四分之一以上,却几乎没有一个岗位角色承担主动与政府对接、为企业寻找匹配政策的工作,也没有拿到任何专项和补贴。“我们并不擅长这个事。”闫峰说。可落户临港后,上飞装备却迎来了一支主动上门服务的专业指导队伍。

 

“从我们拿地谈判开始,临港就派出专人全程跟踪负责。过程中,需要走哪些流程、办哪些手续、准备哪些资料,他们都会做前期的政策辅导,必要的时候还有一对一的培训。如此一来,我们省了好多时间,少跑了好多路”。闫峰介绍,“特别是产业扶持方面,企业发展过程中,临港常常主动上门介绍、并全力为企业争取各种相关政策,着实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而今,上飞装备的二期工程也已正式上马,每年数亿的投资给企业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不过我们非常有信心”,闫峰说,科技型企业本身就是前期投入大、产出慢,但我们的产能正在不断释放,预计明年营业收入达到3亿左右,后年5亿左右,不久的将来达到10亿级的规模。

智能化生产线。杜晨薇 摄

 


生活在临港一天比一天方便

 

平日里,闫峰总是奔波于上海市中心和临港两地。“没办法,既要照顾家庭,也要照顾工作”。可全公司215名员工里,像闫峰这样的是少数,90%已基本在临港定居。其中,个别员工甚至干脆在临港置业,把妻儿也一同带来。

 

生活在临港,一天比一天方便。闫峰介绍,公司入驻时,借助临港双特政策红利,购置了位于泥城镇上的一座公寓楼,帮助安置员工。不少员工反馈,泥城镇的变化日新月异,“4年前,在这里想找个像样的、接待客户的饭店都难;而今,一周出去聚会下馆子,都可以不重样。”

 

更让闫峰高兴的是,随着临港周边的生活配套越来越好,员工的医疗、儿女就学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公司吸引力越来越强、凝聚力也越来越强。“公司最初搬迁时有许多其他城市向我们抛出橄榄枝,但我们却来了临港,很重要的一点考虑是,我相信这里可以给员工好的生活,让他们愿意留下来发展。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对的。”

 

近年来,临港还集中了大量的智能制造企业。“我们的一家供应商,就在厂房的隔壁。而其他承接测量、检测、热处理、表处理、焊接等业务的供应商,也都可以在临港周边轻松找到,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成本。”闫峰介绍,近期,临港管委会还在着手编一本实用的小册子,“所有临港企业的基本信息都可以在册子上查询,想找上下游哪个环节的客户或是供应商,都可以轻而易举”。

 

谈话间,闫峰眼睛望向窗外,“你看,这一片,还有那一片,去年还是空地,今年就崛起了厂房。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品牌能从临港诞生,走向世界。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第一’出现在临港。”

栏目主编:董齐兴 文字编辑:董齐兴 题图来源:被采访者提供
题图为闫峰和同事在厂房检查设备(右一)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