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一周外交观察:习近平穿了一件什么样的“礼服”,竟然媒体如此关注?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查睿 2018-12-01 19:40
摘要:无论是国事访问,还是出席会议,习近平出访期间的一举一动早已牵动着全球媒体的目光,

最近,主席很忙。

上周刚结束亚太之行,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周二再次离京,对西班牙、阿根廷、巴拿马和葡萄牙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

 而这次G20峰会最大的看点之一,当然是备受瞩目的“习特会”。

 无论是国事访问,还是出席会议,习近平出访期间的一举一动早已牵动着全球媒体的目光,比如在访问西班牙期间,一套中式礼服,让有些媒体连连追问。

 另外,中美经贸摩擦、中印边境谈判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面对个别人士的挑衅诘难,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又有哪些“金句”呢?


1

一套特殊的“中式礼服”

 

在西班牙访问期间,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参加欢迎晚宴时的一套礼服,吸引了媒体的注意。

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有人提问,在西班牙方面为习近平主席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包括王毅国务委员在内的所有中方官员都身着“中山服”(注:指中式礼服)出席活动,这种情况是否第一次出现?

 发言人耿爽回应称,在欢迎宴会这种正式场合上,中方领导人穿中式礼服应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还强调称,穿中式礼服出席符合着装要求。 

事实上,习近平夫妇的“衣品”一直广受褒扬。细心的读者或许还能记得,2014年3月22日,习近平身着中式礼服在阿姆斯特丹参加了荷兰国王为其举办的国宴,这是习主席首次穿着中式服装参加西方国宴。

这一次亮相,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彼时,《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表示,习主席所穿的中式礼服,形似中山装,又不同于传统的中山装,而是对中山装的关键部位进行了改良,既保留了中式服装的传统,又采纳了西服某些元素,使之巧妙结合在一起,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款中式服装,放弃了中山装的翻领、风纪扣、明扣,采用3个暗兜,上身只有左胸兜,无兜盖,饰帕巾(这是我国领导人首次使用口袋巾),既展示出中华文化风采,又传扬出时代信息。

几天之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拉肯宫,习近平再次身着中式礼服出席比利时菲利普国王举行的盛大国宴。

之后,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又一次身着中式礼服,这次是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礼服的样式,但我国外交官在遇到需要穿西式礼服的场合,也可以中山装应之。按照国际习惯,民族服装具有礼仪功能,我国中山装、旗袍等,都可以出现在国际礼仪活动场合。

外交部网站谈到国际礼仪的服饰时也提到,在国外,当主人要求穿正式礼服时,我们穿着中山装赴会,别人也会表示尊重和接受。

习主席身穿一套中式礼服,既融合中华文化风采和时代信息,又符合外交礼仪规范。


2

中印边界争端“取得重要共识”

 

在本周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无论是习主席出访西班牙,还是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的会晤,都引来了不少媒体的兴趣。

在习主席访问西班牙期间,有媒体称,西班牙政府表示不会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西班牙前首相拉霍伊2017年来华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耿爽表示,中国和西班牙是全面战略伙伴,两国共建“一带一路”互补优势明显,并取得了一些早期收获。

而在习主席结束对西班牙的访问后,外交部更是表示——此次访问将中西之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双方在访问结束后发表了联合声明。根据声明,中西将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继续巩固和深化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促进中欧之间的合作,同时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对外发出了十分积极、有力的信号。

不仅是中西关系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印度的“邻里关系”也取得了建设性的进展。

由于历史原因,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有所分歧,尤其是洞朗事件后,解决边界争端愈发迫切。

据报道,11月24日,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在四川成都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一次会晤。

外交部网站上一则短短700多字的消息,细细深究,透露了不少信号。

首先,这次会晤是习主席和莫迪总理武汉会晤后、也是王毅接任中方特代后的首次特代会晤,意义不言而喻。

其次,一次会晤取得了多达6项成果,难怪耿爽对此的评价是“会晤的气氛很好,双方谈得也非常好”。而这一点从外交部文章中也不难看出——双方就边界问题、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取得重要共识。会晤基调积极,富有建设性和前瞻性。

声明中“取得重要共识”的表述,在近年来颇为罕见。

另外,文章中“双方同意切实将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贯彻到双方各个层级包括一线部队”,特意提及了“一线部队”,或许会进一步减少双方的边防部队之间摩擦的可能性。


3

中国有“四个自信”,希望美国也有

 

根据新华社报道,习主席的G20行程安排很紧凑。截止发稿前,习近平已出席了2场会议,会见了5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这些还不包括万众瞩目的“习特会”。

在“习特会”之前,很多媒体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得到更多的“剧透”,对此,耿爽只是点到为止:“两国元首在11月1日通话时一致同意,要推动中美经贸问题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我理解,两国元首还指示双方经济团队要加强接触。目前双方经济团队正在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精神。”

而面对美方所施加的压力,外交部显得从容不迫。有记者提到,美方称如果G20期间中美元首会晤不成功,会对另外267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

耿爽则回应称:“中方一再强调,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中方愿在严肃、平等、诚信基础上,通过谈判磋商解决经贸问题。同时,我们也会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如此看来,“习特会”的更多细节,还是得再等等。

此外,斯坦福大学一则《中国影响力与美国利益:提高建设性警惕》的报告也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兴趣,该报告称,中国试图对美国智库、高校、媒体及各级政府机构进行渗透,施加影响,破坏美国民主价值。

按照外交部记者会的“规矩”,发言人一般不对媒体、智库、专家学者的观点作直接具体的回复,但面对这一“非官方”的诘难,耿爽的回应很是有趣——中国人常讲,我们有“四个自信”,我们希望美方也有美国版的“四个自信”。

他表示:“40年前,中国打开大门搞改革开放,我们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媒体、智库、学生到中国来。40年后的今天,我们希望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也能张开双臂,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企业、媒体、智库、学生到美国去,为促进美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推进美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做出贡献。我们希望并且相信,美方能有这个自信。”


4

外交部记者会也有“彩蛋”

 

除了外交大事外,本周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还有一个“小变化”。

自2014年3月25日开始,外交部网站的例行记者会文字实录的篇尾,通常会放一张外交部新闻发布厅的图片(有时缺省)。

但从本周开始,这一图片悄然发生变化,不再是新闻发布厅全景照,而是发言人与与会的国内外记者在正式答问外交流的场景,大家面部表情普遍比较轻松,11月28日这天,发言人耿爽与一位外国记者交流时露出开怀的笑容,气氛非常融洽。

事实上,外交部发言人制度一直走在国务院各部委前列。

早在1982年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同志以外交部发言人名义就中苏关系举行了一次记者会。随后又于1983年3月正式建立发言人制度,成为国务院部委中第一家建立发言人制度的机构。

最初每周一次记者会,只发布不答问。1988年1月开始,每周一次记者会,每次记者会都答问。1995年开始,改为每周两次记者会,周二、四各一次。2011年到现在,每周五次记者会,周一到周五记者会都答问。

据了解,每次例行记者会不限时长,对记者提问次数等均无限制,直到记者不再举手提问,记者会才宣告结束。例行记者会一般历时半小时左右,最长达一个多小时。

栏目主编:刘璐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