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土经验”助力河清水净,崇明生产队长四十年后再当挖河工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朱竞华 2018-10-16 09:46
摘要:很多村沟宅河边空地较小,挖机等大型设备难以周转,而且,老一辈“挖河队”的“土办法”、“土经验”在农村河道的清淤保畅过程中非常管用。

 

清晨6点,67岁的张敏和10多个村民穿着长筒胶鞋、手持铁锹,来到了崇明港沿镇同滧村劣Ⅴ类河道吴炎平东沟边。“好了,老弟兄们,还记得几十年前一起开河的热闹场面吗?现在这门手艺又派得上用场了。大家动手吧,我们要还原这条河的本来面貌!”在张敏的号令下,大家纷纷下河挖泥清淤,一同前来的村干部们也协助开展工作,河岸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是今年国庆长假期间的一幕。整个假期里,张敏和他的“挖河队”队员们基本都扑在了挖泥清淤上。为什么不用挖掘机等机械设备,而要用人力清淤?同滧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陈丽花告诉记者,很多村沟宅河边空地较小,挖机等大型设备难以周转,而且,老一辈“挖河队”的“土办法”、“土经验”在农村河道的清淤保畅过程中非常管用。“在确保人员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我们让有经验的挖河‘老法师’站上第一线,成为河道‘消黑除劣’的主角。”

 

老挖河队员“出山”为村级河道清淤

 

崇明是个河口冲积岛,岛上河道多数均为人工开挖而成,包括南横引河、北横引河等目前崇明本岛上的多条骨干河道。张敏回忆,上世纪70年代的崇明农村还处于集体生产模式,以生产队为单位,队长按点敲钟,社员们要参加集体劳动。“每年秋收之后,乡里都要兴修水利设施,挖沟开河。那时挖河,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大家凭着一腔热情,拿着铁锹就去挖,沿岸上全是人,热闹又壮观。身处在这样的队伍里,感觉浑身的劲永远都使不完。”

 

张敏是港沿镇同滧村的一名生产队长,四十多年前就参加过多段河道的开挖。他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化挖河逐步取代了人工挖河。“不过,集体挖沟开河这件事虽然年代久远,却是我们这代人的珍贵回忆。”这种“集体开河”的壮观场面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渗入崇明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崇明乡下至今还有人会唱挖河时的劳动号子,崇明还有些地方的地名中就有“开河”二字。

 

在同滧村,有一条名叫吴炎平东沟的村级河道,这条河呈南北向,河面宽约3米,总长320余米,两侧民宅林立,挖机难以进入,30余年未曾清淤。“长久以来,河道两侧居民在河边搭建大量阻水违建,并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入河,导致吴炎平东沟成了一条几近干涸的断头河。治理河道必须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村干部们就想到了张敏他们这一批老挖河队员,希望发挥他们的宝贵经验,让河道变美变清。”陈丽花告诉记者,村干部找到张敏说了这件事后,张敏一口就答应了:“当初这条河可清澈了,干活渴了我就拨开芦苇用手直接舀水喝,现在哪行?我愿意加入,参与清淤!”

 

就此,村里和张敏一起找了几十年前一起开过河的“老伙计”们,全村一共有十来人,大家再次当起了挖河工。

 

“土办法”、“土经验”能用得上吗?

 

有人疑惑:时过境迁,四十多年前的开河经验,现在还能用得上吗?张敏笑笑:“不论是机械设备还是人力,都各有优缺点。人力挖河的宝贵经验和办法只要使用得当,完全可以在如今的河道治理中发挥作用。”

 

“河道清淤”只是简单四个字,操作起来却不简单:挖多深?挖多宽?河道截面是什么形状,矩形还是梯形?如果截面是梯形,坡度保持多少才是合适?对于村沟宅河来说,不可能每一条河都指望有水务专家来勘察、评估、确定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老一辈挖河队的经验正好可以排上用场。“比如,河道是不是挖得越宽越好呢?如果没有开河经验,就会想当然认为河道越宽越好。其实不一定,宽阔的河道流速就会放缓,淤泥沉淀就会加快,而且河道宽了就不会太深,没过几年就又要清淤了。把宽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能加快水的流速,让河泥不容易淤积。所以,在截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一条河要挖多宽、多深,都要根据水动力等具体因素来决定,是不能想当然的。”张敏告诉记者,这样的治水道理“是老祖宗代代传下来的”,并不是他的原创,不过如今很多“小年轻”都不了解这些了。

 

这也是张敏和他的“老伙计”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另一个原因:虽然他们都已60多岁,但就崇明农村而言,这个年龄的男性大部分都还处于“当打之年”,而且他们有经验和技巧方面的优势。年轻人固然体力更好,但开河经验和技术欠缺,需要人“带一带”。

 

另一方面,在同滧村的河道“消黑除劣”战役中,用人力开河是比机械化开挖更明智的选择。同滧村共有村级河道188条,其中4条为黑臭河道,40条属劣Ⅴ类河道。由于村里宅沟、田沟大多遍布百姓宅前屋后,挖机不便进场,强行进入甚至可能造成宅间路面损坏、沟河塌陷等问题。与此同时,根据过往经验,机挖岸坡往往太陡峭,容易雨后崩塌。于是,村里召集骨干力量开会,商讨对策,最终决定打破机械挖河的常规思路,采取人工开河的老方法,为问题河道“治病”。“相比机械挖河,传统人工开河更精细,对周边住户的影响也更小。”陈丽花说。

 

老百姓是治水最大功臣

 

人工挖河怎么挖?有哪些注意点?村干部们没有经验,于是再次问计于民,找到张敏等“老法师”担任技术指导。经反复研究探讨和实践,同滧村最终总结出一套传统河道疏浚“432”工作法:整治准备“四部曲”——清障、干沟、插脚把、放线。开挖推进“三步走”——定底板、定面宽、定深度;做底板、留坡脚、铲坡比;铧泥、贴坡、平整。开挖过程“两注意”——注意做好底板,留住坡脚,阶梯开挖,防止坍塌;注意2米以下一人一锹独立做,2米以上齐心协力配合做。同时村里还定出了泯沟整治“三标准”——沟直、坡光、岸清。

 

截至目前,同滧村4条黑臭河道已全部完成整治,40条劣Ⅴ类河道有四分之三实现治理。“这背后,最大的功臣是我们可爱的村民。”陈丽花告诉记者,以前遇到拆违,村民们往往不情不愿,嚷着不要“拆在前面”,生怕自己是吃亏的那个。这次所有影响河道的违建和阻水物都要清除,村民们都十分配合。“村民们普遍觉得把环境弄弄好,幸福感也能提升。”

村里虽然组建了拆违清障和挖河队伍,但人手有限,于是村委会想到了“借力”,以支付一定酬劳的方式在全村招募有闲时、有力气干活的村民共同治水。经过村干部挨家挨户游说,不少村民成了志愿者。一支由群众组成的治河志愿者队伍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参与河道整治,这支队伍有近20人,女的清理杂草、整理河坡,男的拿起铁锹清淤保畅。为了杜绝回潮现象,同滧村还发动党小组长、党员志愿者、生产队长、妇女队长等担任“民间河长”,协助河长做好河道巡查工作。

 

记者了解到,作为港沿镇河道“消黑除劣”的试点村,同滧村总结出的一系列治水好经验、好方法已在全镇推广。9月底,崇明区黑臭水体整治现场会选择在港沿镇举行,区领导对“港沿模式”给予肯定,并要求全区各乡镇把“自己的家园自己爱、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自己的家园自己护”真正落到实处。

栏目主编:黄勇娣 文字编辑:黄勇娣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崇明区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