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匈牙利的老建筑如何“复原”至百年前?上海女建筑师异国街头寻找答案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大纬 2018-10-16 07:20
摘要:出于一位建筑师的本能,我对匈牙利人是怎样保护文物遗产和修缮这些老房子,感到非常好奇。

今年五月初,我和家人来到了欧洲旅游度假,在匈牙利逗留了二个多月的时间。匈牙利的首都、著名的旅游城市布达佩斯有“小巴黎”之称,“茜茜公主”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电影、蓝色的多瑙河舞曲、李斯特的《钟》和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等钢琴曲,都曾经在我的脑子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当你一走进布达佩斯这座迷人的童话般的城市时,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整个布达佩斯老城区里那一幢幢的百年老房子,它们虽然历经战争和自然灾害的风雨沧桑,但是如今,它们像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挺拔矗立、雄伟壮观,游客们像欣赏油画那样去欣赏它们,感慨万千、不可思议。

 

出于一位建筑师的本能,我对匈牙利人是怎样保护文物遗产和修缮这些老房子,感到非常好奇。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对老房子情有独钟,每当漫步在静谧的大街上,总会不由自主地用双眼扫描着周围的房子,那些修缮一新的老房子,令我心旷神怡,似乎得到了永不厌倦的享受,保护它们,就是我们建筑师的天职。

 

然而,我作为一位石库门研究的爱好者,每每在石库门弄堂里穿越时,心里总会泛出一种说不出的痛楚,眼看着这些破残的老房子就像步履蹒跚的老妪,一推就会倒,可我却想不出办法来拯救她们。

 

我想,不妨在布达佩斯这座老城里看看,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迪?

 

他们对老房子的修缮有何理念和具体的施工方法?

 

他们对老房子原汁原味的修旧如旧,是怎样理解的?

 

他们造不造“假古董”?

 

他们是怎样保护文物遗产,使它们回到原点?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启了在匈牙利寻找这些答案的旅程。

 

 

国会大厦广场的大刀阔斧

 

气势恢宏、金壁辉煌的匈牙利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附近的原现代大楼

 

拔地而起的新建四层大楼

                   采用全新的施工工法建造新大楼

 

自下而上地粘贴巴洛克风格保温材料

 

1904年建成的匈牙利国会大厦,面向多瑙河,建筑式样采用当时最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把众多垂直细长的元素与尖塔融入到了整个建筑中,是欧洲最美的国会大厦之一。它位于Kossuth lajos科苏特广场,周边是几幢体量庞大的重要公共建筑,风格非常统一,全部都是巴洛克风格的欧洲传统建筑。

 

作为马扎人的立法机构,他们在公元896年建国,又在1896年建造国会大厦,也许是马扎人对数字特别敏感,他们要求设计师Imre steindi把这座国会大厦的建筑高度定位在96米,该广场周边的建筑高度一律不得超过这个高度。

 

不幸的是,不知哪位建筑师奉命在国会大厦的左面设计了一个体量超大的现代建筑,满墙都是玻璃长窗,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刺眼的炫光,和国会大厦庄严肃穆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完全不协调,破坏了整个广场的气氛。

 

怎么办?

 

为了保护国会大厦的尊严,匈牙利政府决定大刀阔斧地把这个庞然大物完全彻底地铲除掉,对此,我由衷地佩服匈牙利人保护老房子的决心和力度,匈牙利人对触碰了底线的建筑是零容忍的,绝不手软。

 

在拆迁工地上新建四层大楼,难度太大,地铁二号线的科苏特广场站原本设在此地,所以,市政府对此地的建筑有几条苛刻的要求,其一是风格上要和周边的建筑风格一致;其二是保留原地铁站及其进出口;其三是建造速度越快越好。

 

为了观察该项工程的建造方法,我隔三岔五地去国会大厦广场上溜达,亲眼目睹这座大楼是如何迅速地拔地而起。全新的施工法令我大开眼界,一周内已经用钢筋混凝土浇捣出了很薄的剪力墙,从一层至四层,一气呵成,然后用各种造型不同的巴洛克风格保温材料,自下而上地粘贴在剪力墙的外面,既保温、轻巧,又美观、大气,籍此保持和相邻建筑物的风格完全一致。

 

哦,怪不得造得这么快,真是打开眼界了。

 

这样的房子绝不是粗制滥造,在外形上绝不亚于上海外滩的那些建筑的效果。我在布达佩斯逗留的时间很短,没能看到它竣工后的全貌,不过,我深信,建在国会大厦旁边的建筑,一定是非常漂亮的。

 

安德拉什大街旁的原汁原味

 

 被钢结构构架“夹住”的大楼

 

大楼的正立面基本完好

 

大楼仅保留一片外墙被牢牢地固定住

 

有一天偶然走在安德拉什大街的林荫大道上,看到右侧街道的一座大楼好像被无数钢结构构架“夹住”了,走近一看,令我大吃一惊。

 

这是一条极其普通的街道,两侧的大楼却都有四层楼高的老房子,整齐划一,外墙上满是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图案,非常漂亮。为何唯独这幢大楼要自毁容貌呢?

 

原来,这是一幢年代特别久远的大楼,房屋的结构已经超过了设计年限,必须拆除,也就是说,是一幢危楼。根据规划部门规定,即老房子的外立面必须“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于是,施工方想出了妙招,他们预先用钢结构构架从正面把老房子的外墙牢牢地固定住,直至绝对保证这片外墙不会倾倒,然后,把这座大楼的五脏六肺全部掏空,再重新建造地下室和地面上的四层楼房。不过,新造的建筑部分和被固定住的老房子外墙必须做到无缝对接,就这样,完成了一个“热水瓶换胆”的修复工程,我私底下想,这不是在造一个“假古董”吗?后来才知道,布达佩斯从来没有“假古董”说法,因为整座城市70%的房子都是曾经被摧毁而按原貌重建的,匈牙利人认为这是保护文化遗产,是“原汁原味”的修缮,符合规划部门的要求,是不错的做法。

 

此刻,我想到了上海的石库门弄堂,是否也可用这种办法来修复呢?放开手脚,抛开“假古董”的说辞,这种做法至少可以让石库门的寿命延长一、二百年的历史,既解决了居民搬回来继续居住的问题,又解决了保持外立面“原汁原味”的问题,上海石库门弄堂的海派风貌又能得以继续保留下去,这是上海城市不可丢失的底色啊!

 

纳杰梅佐大街的修旧如新

                 

    

沿街大楼原貌

 

大楼准备装修

 

 大楼外立面装修完成

 

上海孔家弄35号的石库门门楣

 

纳杰梅佐大街是一条酒吧休闲街,大街两旁轻歌剧院、牛排店、咖啡店和西餐厅比比皆是,其中有一幢楼下是酒吧楼上是住宅的大楼,正在进行外墙涂装工程,那么修复这样的大楼必须符合哪些条件呢?

 

其一、外墙面的色彩要尽量和周边大楼的色彩相接近,视觉上要达到协调。其二、布达佩斯这座城市对外立面雕塑的保护要求是特别高的,布达佩斯有许多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专门从事制作城市雕塑的工艺,水平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三、修旧如新,修缮以后要和原建筑完全一样,但是可以更换少量新型材料,例如把涂料改为面砖,或者加一些雨棚之类的实用设施。其四、必须保证屋面的瓦片和底板牢固的粘结,保证捅烟囱工人高空作业的安全性。五、不允许在外墙面出现空调外机和晒衣设施。布达佩斯老房子就是在这些条件的约束下,一座一座地被修缮回到了原点。

 

看到布达佩斯到处都是美丽的城市雕塑和小品,令我触景生情,想到了上海的许多石库门的门楣,破烂不堪,从来不去修复,大门门楣上乱拉的电线,遮档住了匾额上的四字横批,例如老城厢孔家弄35号的石库门门楣,由一个栩栩如生的小象和许多精致的云彩组合而成,意指吉祥如意,多么美妙的创意,绝不亚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图案,可惜的是,孔家弄已经挂出了拆迁的横幅,这朵“祥云”即将烟销灰灭了。

 

我想,无论如何应该把这个“祥云”保留下来,建议可以在市中心建立一个露天石库门博物馆,把一些富有深刻汉文化内涵的石库门四字横批匾额大门和中西结合、图案精美的石库门门楣保存下来,世代相传,留给我们的后代看一看,了解什么才是海纳百川的上海海派文化。

 

吉凯大街的新旧对话

               

 布达佩斯最常见的住宅大楼

 

风格不同的建筑互相协调

 

如今的上海,高层密布,几乎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缺失的是规划的严格把控。布达城堡区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市民们习惯把布达佩斯整个城市都看成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城里绝不可以建造高楼大厦。那么,是否允许建造高度不超过老房子的现代建筑呢?风格截然不同的新旧建筑能否相互协调呢?这是对规划人员和设计人员的一大考验。

 

吉凯大街是我每天必经的一条比较狭窄的街道,十字路口的两座建筑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里的相邻大街上有两幢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其一是欧洲传统的住宅大楼,大楼外墙装饰着各种各样的巴洛克风格的窗楣和线条,非常繁复,其二是大玻璃窗的现代建筑,设计手法非常简洁,从建筑风格上来讲,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每次经过它们时,我并没有丝毫突兀的感觉,反而觉得非常协调。

 

仔细一看,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后建的现代风格建筑植入一些欧式的元素符号就行了,比如设计一些弧线形的大大小小的玻璃窗,以繁琐的视觉假象,把相隔一个世纪的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对话”得相当不错。

 

一切都是事在人为,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不同的建筑是可以共存的,不必限制得太死。不过,有一条红线是不能逾越的,即在老城区里,高层建筑是不允许建造的,那怕一幢也不行,这就是匈牙利人对历史的敬畏。

 

在布达皇宫开画展的麻烦

 

致敬邬达克. 一带一路畅想“中国上海画家画作展览、音乐会”即将举办

 

地下宫殿露出地面的部分

 

        

地下宫殿改建为画廊1

 地下宫殿改建为画廊2

 

地下宫殿改建为画廊3

 

 会议大厅音乐会上总统助理发言

 

 

会议大厅音乐会上歌唱家王作欣演唱

 

今年六月底,致敬邬达克. 一带一路畅想“中国上海画家画作展览、音乐会”即将在布达山脚下的皇宫举办,我有幸为画展的布展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进入布展的会场,令我吃惊不小,心想这是一种什么怪房子?从外立面看,这是一幢平房,但是,布展部位的墙面上为何会有许多弧形的拱墙呢?这不是高大的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的飞扶壁吗?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

 

后来,上海邬达克纪念馆的馆长刘素华女士告诉我,这可是匈牙利皇帝睡觉的地方,是世界文化遗产。皇帝绝不可能住在平房里啊?这房子一定经过了特殊的改造和处理,于是,我开始屋前屋后观察一番,原来这是一座地下宫殿,露出的地面部分其实是哥特式建筑的屋顶,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这个宫殿的屋顶,插入了一层楼板,改造成为会议大厅和艺术长廊,这种对世界文化遗产内部结构的改造是被允许的,并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然而,承重墙上开洞,是属于犯规的,万万不可。

 

我们的麻烦来了,上海画家所画的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怎样挂到墙上去呢?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这幢老房子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在墙上挂画是不可以打钉子的,明天就要开画展了,墙上居然不可以打钉子,使我们一筹莫展了。这时,刘馆长告诉我,这一切全都交给匈牙利技术人员去完成,她说“你放心好了。”

 

画展如期举行,走进画廊的瞬间,我眼睛一亮,柔美的光线下一幅幅中国国画大放异彩,真是中西合璧、神作之合,这是我一生中所见过的最有韵味的画廊了,不得不佩服匈牙利设计师和艺术家们,保护和利用老房子的无穷创意。

 

可惜,迄今为止,我对不用钉子如何才能把画挂到墙上去的奥秘,百思不得其解,据说这是他们的独门秘技呢。

 

 

没有被遗弃的老火车

 

匈牙利铁路博物馆旧址

 

匈牙利铁路博物馆展示老式火车修理车间

 

匈牙利铁路博物馆展示的老式火车

 

匈牙利铁路博物馆的迷你小火车老少皆宜

 

修理迷你小火车 生意不错

 

物馆展出当年犹太人惨遭法西斯德军遣送的老照片

 

布达佩斯的城市交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十九世纪大街上还是马车的时代,布达佩斯已经有了欧洲第一条地铁,其中,地铁一号线还是建筑师邬达克父亲的杰作。同时,布达佩斯的火车也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市中心有三处火车站:东站、南站和西站。

 

听说有一个铁路博物馆坐落在首都布达佩斯城市公园的东南部,我们欣然前往参观。这里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老火车的露天博物馆。一看便知,那里是一个老旧的火车转运站和修理站的遗址,现在用来展示各个年代的老爷爷火车,令人目不暇接,游客们在此能够详尽地浏览匈牙利铁路的发展史,其中,尤以一辆1900年的老火车最为引人注目,虽然锈迹斑斑,却轮廓基本完整。一些车身喷绘五角星图案的老式火车,钩起了我的思绪,联想到匈牙利当年曾是苏联卫星国的那些岁月;博物馆内几张犹太人当年惨遭法西斯德军遣送的老照片,令我黯然泪下。

 

一直走到博物馆最尽头,几个修理火车的大型车间呈现在面前,我顿时明白了匈牙利政府建造这个铁路博物馆的用心良苦。把荒废的场地改建成旅游景点,一方面使老火车永远不被遗弃,另一方面,让怀旧的老人和一家老小有个周末度假的好去处,公园内提供饮料、轻食和歇脚的地方,贴心地为儿童们设置了迷你小火车,大人和孩子们都玩疯了,寓教育于游乐之中,那个开放的火车修理工厂,继续发挥着它的实用价值,一举两得。

 

对老建筑的敬畏,对老物件的尊重,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对前辈留下的遗存越爱护,文明程度越高,反之,对老房子的肆意捣毁,对老物件的随意抛弃,就是暴发户心理作祟,是野蛮和愚昧的表现。

 

 只有1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

 

鸦石村民舍

 

    

 貌似中世纪的鸦石村

 

  

保持原生态的鸦石村

   

       

鸦石村内唯一一所中世纪风格的教堂

 

 

鸦石村村民的民族服装

 

从布达佩斯驱车 100 公里就能到达切尔哈特( Cserhat )山脉之间的一个神秘村庄——鸦石村,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欧洲中世纪村庄的风格,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决定前往探究一下。

 

由于鸦石村的建筑一直到 20 世纪初都是易燃的茅草屋顶,所以村庄曾多次被烧毁,1909 年最后一次火灾后,房子被修复成原样,只是采用了砖墙和瓦片屋顶。村里 67 栋保护建筑都是典型的农舍,这些农舍都是呈梯状的人字型屋顶,门廊的木制护壁都用精细的雕刻作为装饰,内部布局忠实地保持着 17 世纪的风格,一户三间。

 

村庄居民都是帕罗茨族人,他们不仅保留了他们的特殊方言,也保持了他们富于装饰的传统民族服装。

 

在这里还允许看一看房子的内部陈设,包括家具、装饰和工具。古代民间工艺中,织布展览馆专门展示纺织品生产过程,除了古老的纺织工艺,当地人也同样用飞梭式的纺织机工作。

 

据说,每年一次的复活节时,姑娘们展示最漂亮的服装,同时,展示复活节的传统民俗和民间手工艺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狂欢。

 

鸦石村很小,历史很短,但是,他们把中世纪的语言、服饰、民俗民风和传统民间生产工艺等,大部分都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把民居的建筑形式原原本本地保存下来,这就是只有100多年历史和400多人的小村庄——鸦石村,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奥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是不虚此行。

 

栏目主编:王海燕 文字编辑:王海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