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高档别墅、部队小区、外销商品房,这个居民区历时一年实现五大类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8-10-09 14:18
摘要:第一次听说小区要搞垃圾分类,一些住了十几年的老邻居都很抵触,有些人觉得麻烦,还有一小部分人觉得“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小区环境跟自己关系不大”,不愿改变自己的习惯。今年6月23日小区实行垃圾分类首日,第一天上岗的老张还差点和不配合分类的居民产生争执,其中就有自己的老乡。

 

48户居民中90%以上都是租户,没有物业、没有业委会甚至没有小区门卫,但垃圾箱却十分干净——虹桥路2538弄的变化连小区住户都感到惊讶,因为三个多月前,这里还是经常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标准“脏乱差”小区。

 

实行垃圾分类能为小区带来哪些变化?今年8月28日,长宁区程家桥街道上航新村居委会实现了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全覆盖,辖区内的售后公房、外销商品房、部队小区、别墅小区和高级公寓楼等5类小区一个多月来没有发生一例明显的反弹现象。

 

从去年10月18日上航新村居委会在长宁首个试点“两网协同”一体化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一年里,居民、居委会、街道和各相关社会组织究竟怎样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了一桩生活常态?记者日前走访了其中两处昔日的“分类老大难”一探究竟。


“机场隔壁小区”90%都是租户

 

虹桥路2538弄距离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不到1公里,在小区内时不时就能看到一架架飞机从头顶的天空中飞过。

 

上航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雪菊告诉记者,建造于1996年的2538弄此前为虹桥机场边防检查站家属楼,经年累月至今,小区4个门牌号共48户居民中有39家都是外来租户,出租率高达90%。

 

去年10月,居委会里的外销房小区高登花苑和售后公房小区上航新村成为长宁首批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区域。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朱雪菊和同事们很快发现,出租率越高的小区,推进垃圾分类越困难,因为租户流动性大,需要不断宣传指导。

 

上航新村居委还有另一大特点。因为紧邻虹桥机场,租户中空乘、空少等年轻群体数量巨大。三班倒的工作状态使得作息不规律,年轻人又是外卖消费的中坚力量,推进垃圾分类的难度无形中变得“稳中有升”。

 

这一特点在虹桥路2538弄更是被放大。朱雪菊说,虽然2538弄居民数量只有360余人,垃圾厢房只有大门口一处,但在实行垃圾分类前,每天成堆的垃圾经常堵住半个小区大门,其中超过半数都是外卖盒或快递箱。“没看到小区门先注意到门里的垃圾”,是不少人首次来到小区的初印象。

 

今年4月,程家桥街道启动对虹桥路2538弄小区垃圾分类的准备工作。有了上航新村和高登花苑的成功分类经验,街道第一时间想到了去年11月成立的程家桥街道航空行业党建联盟,其中作为联盟首批成员单位的东方航空、南方航空不仅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宣传,还组织员工到居住的居民区报道,主动承担垃圾分类值班的志愿工作,从单纯的“垃圾产出者”转变为垃圾分类的“守护者”。


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地球村”

 

不过,航空公司员工只是虹桥路2538弄小区租户的一部分,占比约20%,还有80%的租户来自祖国各地,其中不少人都在小区居住了10年以上。目前担任2538弄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张方顺就是这样一位“新上海人”。

 

他告诉记者,第一次听说小区要搞垃圾分类,一些住了十几年的老邻居都很抵触,有些人觉得麻烦,还有一小部分人觉得“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小区环境跟自己关系不大”,不愿改变自己的习惯。今年6月23日小区实行垃圾分类首日,第一天上岗的老张还差点和不配合分类的居民产生争执,其中就有自己的老乡。

 

得知这一情况,朱雪菊翻看了住户登记表发现,2538弄小区的租户中来自安徽、四川、江苏、浙江的居民分别占了多数。何不让老乡们之间相互劝说和监督垃圾分类?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居委会在不同的“老乡帮”中各找寻了几名愿意配合垃圾分类的居民作为首批志愿者。比如一位来自浙江的老太太在同乡中很受人尊敬,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劝说自己不愿配合分类的儿子转变习惯。“如果连自己家里人都不配合,如何说服别人?”于是对垃圾分类存有抵触情绪的儿子也软化了态度,很快配合了分类。

“老乡”之间的晓之以理在其他社区也行之有效。在高级公寓和别墅混合的龙柏花苑北苑,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志愿者中就有不少来自境外的居民。在上海居住了18年的周慧仪来自中国台湾,今年6月,她从朱雪菊口中听说,自己居住的小区终于要参与拉分类时,差点激动得欢呼起来,第一时间加入了居民志愿者行列,与居委会干部们一起上门挨家挨户告知邻居“扔垃圾要分类啦”。

 

周慧仪居住的公寓楼原先每层都有一个垃圾桶,但并未进行干湿分类。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家中把来自台湾的垃圾分类习惯带来了上海,很早以前就分了一干一湿两个垃圾桶,但每次去楼层垃圾房倒垃圾,看到大家习惯将干湿垃圾混合投放,总会感到惋惜。

 

参与垃圾分类的上门宣传工作后,周慧仪最热衷的就是将自己累积多年的快速分类“小妙招”分享给邻居们:买个卡通垃圾桶,大人小孩都会更乐意扔垃圾;湿垃圾桶放在厨房台面更顺手,干垃圾桶要买大一些的才好用;吃剩的食物可以先倒掉汤水,这样垃圾袋破了也不会弄脏环境……在周慧仪看来,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手之劳,都是让大家打败“麻烦”养成垃圾分类更好习惯的重要细节。

此外,上航新村居委会还挖掘出了一批在所有类型小区都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志愿者群体:在校就读的“小居民”们。朱雪菊介绍,今年夏天,通过暑期实践引导小朋友们将课堂中学习到的垃圾分类知识与社区中的“大居民”们分享,一些不理解垃圾为何要分类、态度强硬的居民开始认识到垃圾分类减量对生活环境的重要影响。“面对孩子们恳切的话语,大人们哪怕只是感到不好意思,也愿意试着分类了。”

 


从“两个垃圾桶”到更多

 

上航新村居民区内不仅有数量众多的房屋类型,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居住在龙柏花苑南苑的“上海媳妇”艾德里安娜·弗古林(Adriana Fugulin)来自罗马尼亚,她告诉记者,小区开始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后在大门口设置了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四个垃圾桶,对还没适应分类的居民来说带去了不小的“执行压力”。

“在罗马尼亚,垃圾分为湿垃圾、塑料和纸张、玻璃和电子废物、其他垃圾,上海此前没有很细化的垃圾分类基础,不如先从彻底分开干湿垃圾做起。”记者注意到,目前龙柏花苑南苑门口的小区公共垃圾桶仅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类,每个垃圾桶上均用文字和图示将“对口垃圾”进行了清晰标注。

 

不过,垃圾桶暂时从四个减少为两个,虽然增强了“初学者”们分类垃圾的信心和积极性,但弗古林也发现了新问题:“婴儿用剩的尿布是干垃圾吗?用纸巾包着的果皮、虾壳能扔进湿垃圾桶吗?”虽然眼下弗古林已经找到了答案——使用后的尿布是干垃圾,餐巾纸和果皮要分别扔进干、湿垃圾桶,但类似的新问题仍会不断出现。“这是一个磨合的过程,要慢慢来,但片刻不能停止。”

 

周慧仪则认为,虽然目前上海只进行到干湿分类的第一步,但势必要向更精细的分类发展。在中国台湾,干垃圾在投放时细分为塑料瓶、易拉罐、纸张等,由于没有大量人力进行后续分类,因此也倒逼市民养成第一步亲手分类的习惯。她还建议,上海不少居民家中平时都请钟点工负责投放垃圾,但垃圾分类的责任并不止于“谁扔谁负责”,关键是“谁住在这里,谁就要对产出的垃圾负责”。

 

也有来自日本的居民建议,上海在垃圾清运的末端也可像日本那样,对纸张、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可循环利用的垃圾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处理,同时对服务业中使用可再生材料进行包装的比例进行规定,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回收意识。

 

“两个垃圾桶”是上海迈出的第一步,未来每多一只垃圾桶,都会是上海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的一大步。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内文图: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