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长三角两地书】沪浙省界两头,枫泾人与嘉善人究竟如何看待对方?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新根 杨越岷 2018-10-08 06:34
摘要:“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故事。

枫泾人看嘉善:我从小喝两边的水长大,不知沪浙之分

 

李新根(枫泾镇经管所退休职工)

 

上星期,我见到在嘉善县开油罐车的侄女婿,他说最近早出晚归,星期日也很少休息。我问他在忙啥,他回答:“最近嘉善有好多企业相继开张,我们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三分之一,忙不过来。”侄女婿告诉我,嘉善的善通公路两侧全是厂房,一些新造厂房已连接到枫泾了。被他一说,我特地骑电动车去兜了一圈。果不其然,善通公路两侧厂房真不少,且大多厂房已投产,特别是靠近枫泾镇的几幢厂房很高大。当时我感觉这地方好眼熟,回到河对面一看,这地方正是我姑姑家原来的宅基地。

 

由于地域关系,我家里的四个姑姑都嫁到嘉善,而我妈、伯母、婶婶,包括同代的两个嫂子都是从嘉善嫁过来的。亲缘关系让我从小喝两边的水长大,也不知道有沪浙之分。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嘉兴嘉善的农村发展比我们金山枫泾的农村慢半拍。记得2000年春节,我去舅舅家喝喜酒,由于天气晴朗,我特地穿了双新皮鞋,没想到自行车刚骑过善通公路就难以通行了。因为前几天下过雨,机耕道泥泞不堪,我只好车骑人,扛着车踩着泥路过去,新皮鞋变成雨靴,非常狼狈。但这几年嘉善的发展迎头赶上。去年底我舅舅家办丧事,我骑电动车过去,那边的乡村道比我们枫泾的还漂亮,他家屋后的桥是斜拉索吊桥,非常气派。

 

以前嘉善和枫泾在发展中有融合,大多体现在民间,有时也有阶段性的官方合作,但没有规模,难成气候。

《吴越界记》碑石旁的枫泾市河 金颂军摄

 

早在1974年,我工作过的枫泾团新村,与嘉善小桥村一路之隔,当时小桥村靠种桑养蚕,集体经济雄厚,社员分配高。团新村看着眼热,也引进种植了40亩蚕桑,可种子、技术、药料以及交售都在嘉善那边,加上地方政府不支持等原因,后来不得不砍桑还耕。1998年,嘉善惠民镇为发展经济作物,种了不少梨树,效益不错。枫泾团新村、菖梧村的农户在亲戚朋友鼓动下,有不少也种了梨树,但是没有统一规划,最终难成规模。

 

去年,有亲戚送给我一本《惠民镇志》。在血吸虫防治一章中,有一节专门写了1972年四县(金山、青浦、嘉善、平湖)血防联防合作情况,其中重点写了嘉善惠民公社坟港大队(曙光村)5队和枫泾枫围公社红星大队(菖梧村)5队联合灭丁螺一事。这两个生产队共拥一条千金湾河,为了降水灭螺,两队合作筑了一条坝,为两地的灭螺工作作出了贡献,被传为佳话。可这种合作也是阶段性、局部性,工作结束了,合作也告终止了。

 

最近,长三角融合发展又成热门话题,不同的是,这次的融合是政府牵手、地区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长三角融合发展让我们吃到“第一颗糖”就是嘉兴可用上海“021”区号。以前哪怕是邻居,只要分属沪浙,打电话就算长途。我女儿上大学时,经常跟浙江平湖的同学电话聊天,有几个月电话费上百元,我特地去邮局查询,才知道她打长途电话跟同学煲电话粥。我家尽管嘉善那边亲戚多,限于长途话费高,很少电话聊天。

枫泾老照片。采访对象 提供

去年嘉兴可用“021”区号后,既省却了我们拨区号的麻烦,更节省了不少话费。现在手机上网了,两地交流更加方便,8月10日,我接到嘉兴朋友转发的“嘉兴市轨道交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揭牌”的微信后,立刻转发到朋友圈,让枫泾的朋友第一时间知道松江至嘉兴的城际轨道有望开通。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最近的环境联合整治。以前由于地域关系,往往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特别是交界处成了卫生死角。枫泾地处下游,为了不让上游嘉善方向的水草和飘浮物飘过来,枫泾在交界处河道上打桩阻拦,结果你堵我疏,造成矛盾。现在融合发展,不分彼此,枫泾和嘉善已多次进行环境联合整治,卫生死角没了,河道看不到水草和漂浮物,联合整治已经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

 

文化交流上,两地更加亲密无间。以前官方和民间的文化交流很少,平时你唱你的越剧,我排我的沪剧,走不到一起。广场舞刚兴起时,枫泾团新村的妇女看到隔壁嘉善曙光村的大妈大婶在跳舞,就过去偷偷看、偷偷学,后来碰到了亲戚,才专门请她到团新村教广场舞。现在大不相同了。政府因势利导,把民间的文艺组织起来,多次开展广场舞汇演,编排文艺节目交流演出,还联合组建演出队到双方的村居巡演。

 

由于地处沪浙交界,以前有一种说法是,小偷在枫泾偷了东西,只要逃过上海地界,枫泾的联防队员就管不了,因此附近的偷盗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大多破不了案。我家也曾有3次共计60多只家禽被盗。现在沪浙边界治安联防,社会治安越来越好,偷盗现象很少发生,破案率高,居民拍手称快。

 

嘉善人看枫泾:我常去枫泾赶集,是上海品牌的粉丝

 

杨越岷 (《嘉善史志》编辑)

 

说到嘉善与上海、与枫泾的关系,可以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这句话来概括。

枫泾老照片。采访对象 提供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嘉善曾一度隶属松江,与上海同处在吴根越角的交界线上,其经济、文化,乃至风俗习惯一脉相沿。查看现在编绘的《嘉善地图》便知道,它与上海的青浦、金山两个郊县毗邻,在其东部的姚庄和惠民两个镇(街道)的许多村落,与上海的自然村落只有一河之隔。由此可见,在历史上内河航行是上海与嘉善两地联系的纽带。

 

元代画家吴镇在《嘉禾八景图》题诗“武水幽澜”曰:“门前一水接华亭,魏武两其名”。而“门前一水接华亭”指的就是,嘉善东城门外的华亭塘,其江脉宽阔,往东与枫泾塘相接,一直流入黄浦江。早在明代,嘉禾地区有“枫泾布,魏塘纱”的说法,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也曾援引过“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民谚,这就是历史上金山、松江与嘉善的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例证。

 

如果说,在历史上相互交融的“地缘经济”是嘉善与上海的合作关系的纽带的话,那么嘉善人的“上海情结”则是当今善沪两地紧密相连的情感基础。

 

早先,嘉善人提到上海的糖果,必言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到上海“白相”(闲逛),一定要到“大世界”去;吃过西餐的人,便会适时夸耀曾经去过的“红房子”西餐厅;到外滩闲逛自然不会忘记看“廿四层楼”;结婚合影以“王开婚纱摄照”为时尚;带孩子春游往往选择到“西郊公园”和淀山湖的“大观园”。

 

就拿我本人来说,我年轻时曾在与上海毗邻的嘉善县姚庄公社电影队当放映员,每月收入有三四十元,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当时,姚庄东部的几个大队与上海金山的枫围公社仅一河之隔。所以,每有空暇我就到枫泾镇上去“白相”,从姚庄的清凉庵朝东摆个渡,走三四里便进入了枫围公社的地界,再往东南,没有多少路就到枫泾了。

 

那时枫泾镇上除了看电影,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了,我到那里主要就是买几包不凭票的“大前门”或“飞马”香烟,还买一点沪产糖果回去。上午在茶馆里泡壶茶喝,中饭在大众食堂里吃碗阳春面,下午到公共澡堂里洗个澡,然后原路返还。久而久之,到枫泾去赶集,成了我的业余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成了我的“上海情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枫泾老照片。采访对象 提供

后来,我回到老家西塘古镇。西塘是嘉善北部的一个繁华大镇,旧时享有“小上海”之美誉。镇上有许多经济条件殷实的大户人家,或多或少与上海有些关系。镇上在上海读书和工作的人特别多,许多人在上海很有成就,有当大学教授,也有成为政府官员的。

 

在上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工作的西塘人不少,在江南造船厂、上海吴泾化工厂、上钢三厂、上海无线电厂和沪上几个大型的国营棉纺织厂工作的很多。这些科技人员中有的后来成为“星期日工程师”,在苏浙乡镇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许多人热心为家乡的工业发展牵线搭桥,为长三角地区横向技术协作和横向经济联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塘人特别喜欢上海的轻工产品,并以购买上海名牌为荣耀。我的第一双皮鞋是棕色的,是上海“金叶”牌,我特地到金山买的;我的第一身西装也是上海产的,在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买的;我结婚用的“蝴蝶”缝纫机、“红灯”收音机和木扶手的沙发都是正宗上海货。当时,我是小镇上一名比较典型的上海品牌的粉丝。

 

再讲文化和新闻产品,嘉善居民历来喜欢订上海的报纸,比如《申报》(嘉善人称为“申报纸”),后来,在嘉善人嘴中的“申报纸”,居然成了所有各种“报纸”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之后,嘉善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上海的新闻媒体,这些恐怕早已成了嘉善人的一种思维定势。

 

我认为,这种特殊的“上海情结”,除了上面提到的“地缘关系”因素外,还有心理因素的作用,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这是长期以来在与上海人交往中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旧时,有一句乡谚“嘉善人学上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得有点像,上海又在变花样”,话是说得尖酸了一点,但事实上就是这个理儿。只怪上海的变化太快,而且变化多端,要 “攀高枝”困难重重。然而,嘉善人的“上海情结”又非常执着,从上海开埠、兴盛、发展至今,上百年来一直追随不变,孜孜以求。

 

依仗了自己与上海的地缘优势,嘉善得大都市风气之先,不但趁势而上提升了自己的区域地位,而且让嘉善人有效地借助了上海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和交通运输等丰富而又深厚的社会公共资源,使嘉善人分享了地缘关系的“红利”。这种地缘关系也是双向的。特别是这几年,随着嘉善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上海市民越来越对嘉善产生兴趣。而今到嘉善来的上海游客越来越多,这几年我到西塘、碧云花园和巧克力甜蜜小镇去游玩,所到之处,全是“阿拉”的声音。上海到嘉善来购房的也不少。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纷纷选择来嘉善居家养老。前不久,我和儿子到西塘镇东南部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看望入住于此的岳父岳母,发现在这里的老人,半数以上来自上海市区。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嘉善与上海这种历史悠久的地缘关系,在新时期必然会取得“双赢”的结果,嘉善一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后花园”。

 

编辑邮箱:alexklj@126.com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