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顾曲名园中,诗情画意浓,他最懂江南文化……说不尽的跨界文化大师陈从周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8-09-30 08:24
摘要:解放日报社“大师在上海”第三季推出《郁郁乎文哉——陈从周百年诞辰致敬展》。

解放日报社“大师在上海”第三季《郁郁乎文哉——陈从周百年诞辰致敬展》昨天在延安中路816号开幕,展出陈从周先生与师生朋友往来书信、书画作品及文献手稿等70余件,以及由青年艺术家创作的摄影艺术装置,向这位跨界的文化大师致敬。

观众在《郁郁乎文哉——陈从周百年诞辰致敬展》上参观。赖鑫琳 摄

 

展现文化大家的朋友圈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号从周,取自《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后以号名。陈从周是我国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生前任同济大学教授。

 

1946年,陈从周在沪游学,经著名金石家方介堪引荐,在画家李秋君家拜张大千为师学习绘画。作为张大千的入室弟子,陈从周画风清健雅逸,书卷气浓,展览中一套梅兰竹菊花果小品册页体现了他作品文人画的气息。陈从周认为,绘画中最重要的是气韵生动,在气与韵中,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秉性有所侧重的发展。此次展览中有一幅陈从周画作的原作来自陈从周弟子郑伯萍的珍藏。回忆跟随恩师学习的经历,郑伯萍感慨万千,“他叫我丢掉颜色,先解决墨的问题,打好基础。他叫我去读唐诗宋词,气质变了再去学画,这样画才会进入比较高的境界……陈老师的教诲令我受用终生。”

 

陈从周还酷爱昆曲,也是昆曲名家梁谷音的知音。梁谷音回忆,自己14岁第一次在长江剧场登台,陈从周特地从同济大学赶过来“认识”她,这场特别的“认识”就是他们相处20年的开始。“昆曲与园林是休戚相关的,我们在20多平方的舞台展现整个世界的精彩故事,它也是一个小小的园林,要展现整个天地的锦绣河山和五彩缤纷的花花草草,所以他欣赏昆曲,也欣赏我们。”在展览中有一幅集昆曲戏名并手书的联语“思凡下山多余蝴蝶梦,佳期活捉何必潘金莲”,正显露出陈从周的这一趣味。

 

陈从周也是一位散文家,曾出版散文《书带集》等,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炯在读大学的时候,也是他的读者。“我还记得陈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讲他雨天在路上行走时,如果一脚踩在人行道上,人行道上的水会把衣服溅湿,让我感触很深。这两年,上海的城市建设有很大的进步,但偶然我们还是会在马路上踩到一个‘水雷’,这时候我也会想起陈先生。一位文学家曾说,‘一个文学家或者一个思想家最高的成就不是后世有很多对他的评论,而是他创造的思想或语言成为我们日常语言的一部分’,陈先生的思想能够留存在我这个小读者的心目中,也正说明了陈先生的伟大。”

 

此次展览中亮相的陈从周与众多文人大家往来的书信揭示了他的 “朋友圈”,其中包括俞平伯、贝聿铭、顾廷龙、叶浅予、王蘧常、谢稚柳、凌叔华、叶圣陶、陈植、俞振飞、罗哲文、苏步青等。展览也展出了顾颉刚、高阳、茅以升、唐云、朱屺瞻、郭绍虞等名家学者赠与陈从周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常年悬挂于陈从周所居住的 “梓室”之中,伴随他度过了大半的人生时光。

陈从周与张大千

豫园雅集 汪道涵 陈从周 朱屺瞻

 

陈从周也与《解放日报》颇有渊源。他不仅为《解放日报》写过许多文章,也接受过很多次采访。此次展览的举办地,即解放日报社所在地上海延安中路816号原为严同春住宅,其曾经的主人严载如为沪上书画家兼藏家,与陈从周多有书信往还,陈从周也曾多次参观严宅并作文记之。此次展览由室内室外两部分组成,在室外部分邀请当下活跃的青年摄影师与艺术家,以《影·园》为题,创作了向陈从周致敬的摄影艺术装置。



为古建文物保护呕心沥血

 

陈从周一生足迹遍布祖国南北,众多古建文物在他的疾呼声中得以幸存。

 

陈从周曾历经十年制止浙江海盐南北湖风景区的炸山采石行为。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他当时向领导人陈情的上书。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才有南北湖风景区今日之美。

 

陈从周1952年来到同济大学任教,成为同济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的创始人之一,直至2000年逝世,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同济大学。至今,同济大学建筑学的师生们还尊称陈从周为“老夫子”。

 

1990年,《解放日报》报道了中国第一位古典园林博士生通过论文答辩的新闻,这位博士生就是陈从周的学生蔡达峰。开幕式现场,蔡达峰深情回忆了自己跟随老师学习的点点滴滴。“他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有学术水平,什么叫高水平的学术。”有次,蔡达峰跟随陈从周一起去鉴定一座古建筑,一下车,陈从周便判断这是一座明代建筑。那几年,陈从周年岁已高,却每年出一本书,几乎不间断地梳理他的学术文献,他也让学生领略到什么叫勤奋、坚守、率真和幽默。“先生身上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希望我能够为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他精神的传承尽自己的能力。”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回忆,1956年,陈从周在同济大学完成了《苏州园林》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为后来他成为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初期,他发表了《说园》系列读物,引起了学界空前的反响,成为重要的园林理论文献,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全球发行。“陈从周强调修复和保护古代建筑园林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可以说,陈先生具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每年暑期实践他都亲自带学生到江浙一代,把他认为有价值的古建筑、园林都做了测绘,保存了园林建筑的布局、用料、图案、诗文等珍贵信息。他在同济大学执教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建筑学人才,也带出来了一批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和学者。”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笑称,自己是陈从周的“旁系学生”,“没有考陈先生的研究生是因为他要求要懂昆曲,我不懂。” 郑时龄1959年进入同济大学学习,他记得,大学二年级时,陈从周教他中国古代建筑史,当时40多岁的陈从周带学生一起爬脚手架,跟学生们一起去现场探访名人故居。“陈先生给我们的印象是一天到晚乐呵呵、笑嘻嘻的。他一直和我们说他是‘土产公司’,因为同济大学的老师都是留学海外的。同济大学能够成立园林系,贝聿铭能够成为同济大学的名誉教授,都和陈先生有关系。”他呼吁成立陈从周研究中心,以更好地发扬其精神。

 

关于陈从周在建筑方面的造诣,他的学生、著名古城镇规划保护专家阮仪三这样总结,“他是文学巨匠,他有深厚的文学底子。他做建筑和别人不一样,他把建筑和园林扩展开来,和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诗词、歌赋都联系在一起,他对建筑园林的理解比我们高一个层次,而且比我们丰富。”阮仪三回忆,自己曾向陈从周请教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规划,陈从周对他口述建议,包括新旧城应该分开对待,“旧城旧到底,新城新到家”等,现在的保护工作就是按照当时记录他的设想来做的。“陈先生不光是园林学家和古建筑专家,他也是城市保护的祖师爷。”

 

“陈先生毫无疑问对中国园林有杰出的贡献,但是我觉得他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认为,陈从周不仅是建筑学、园林方面的教授、专家,更是一个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坚定的守护者。“他一直试图强调我们大部分人都已经逐渐忘了的城市、建筑、园林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含义,如果说今天的中国建筑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恰恰就是因为缺了这点,所以我们要继承陈先生的精神,把我们对人居环境中人文的追求重新的找回来。虽然陈先生离开我们很多年,但他在我们心里留下的种子一直在起作用。”

 

在整理父亲遗物时,陈从周长女陈胜吾体会最深的是,陈从周以自己是中国人自豪,为中国的文化自豪。“他在做古建筑研究的过程中发觉,中国园林必须尽快抢救。当时,尽管有不少国外人士都来找他造园,但他说,‘我要把余生用来修复和建造在我们中国本土的园林,让外国的朋友都来看我们的艺术’。他把中国文人笔下的文字和绘画用于推进社会建设工作中。”

 

此次展览由同济大学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及解放日报社共同主办,通过呈现陈从周在上海的人生足迹,他在江南地区的活动与贡献,对这位“以园为家,以曲托命,寄情山水,淡泊人生”的一代园林宗师致以敬意,为这位“最懂江南文化”的大师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传承贡献留下珍贵一页。展期至11月28日结束。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