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这位科普达人,每年带领团队收治800多个骨科手术病人,主编的科普书每年销售1万本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18-09-25 10:03
摘要:“小科普”也能做成“大事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去年带领团队收治了800多个手术病人,繁忙之余他利用休息时间主编了《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系列书籍,最近刚完成第3版样稿。不忘从医初心,投身科普14年,董健今天荣获第十二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

 

自掏腰包买了不少书,送给门诊和手术病人

 

“有的门诊病人把20多个问题写在纸上,想要问个清楚,但医生一个上午就要看三四十位病人,实在忙不过来,还容易引发医患冲突。能否把这些常识写下来,告知病人呢?”董健是位有心人,他找到曾任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杨秉辉,讨教如何写科普文章。杨秉辉感到很惊讶,外科医生平时大都忙于手术,无暇撰写科普文章,而当时董健已是主任医师,这么做实在难得。

董健在电台做科普节目

 

周围有同事表示不理解,平时做手术看门诊已经够累的了,还得搭上本已不多的休息时间,但董健认定了科普是有价值的,一名好医生理应积极宣传防病治病的理念。于是,他和他的团队利用晚上和周末,2004年写出了第一版《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该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病友欢迎,每年销售1万本。董健自掏腰包买了不少书,送给门诊和手术病人。如此一来,病人想要问的常识问题少了,医患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小科普”也能做成“大事情”。多年来,董健一直不遗余力地坚持医学科普。他的“董健大夫”个人网站和电子版书稿访问量达654万人次。怕老人看不懂科普文章,他就组织团队里的年轻人制作成动画片。2016年,他亲身参与并指导拍摄了《腰椎保健操》,被上海发布等广泛传播,仅全球健身网一周浏览量就达200万次,获得第二届中国健康科普大赛十佳科普视频作品。董健的腰突症防治工作被制作成纪录片“守护生命之桥”,并作为优秀科教纪录片参加了2017年上海科技节展映。2018年,由市科委组织拍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科普短片在地铁和公交线路播出,全面覆盖上海城区。

董健近照。黄海华摄

 

正是由于深入人心的科普工作,他先后以一线普通医生身份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每天工作到深夜,只睡6小时

 

“从没想过做科普也能得奖,也没想过会和科普结下这么深的缘分,现在做出了品牌,更要深入做下去。”董健坦言,每次收到病人来信,对于他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一位70多岁老人来信说,看了董健主编的书受益匪浅,打算介绍给老同事和老朋友。还有的来信说,以前腰痛一年发作三次,现在通过自我保健已好几年不发作了。

 

最令董健感到欣慰的是,周围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到了科普队伍,他所在的中山医院还把科普和绩效挂钩。“现在江湖郎中的伪科普不少,一线医生来从事科普工作,效果特别好。”

 

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要求每个博士生都要写科普文章,作为骨科主任,他组织中山医院骨科团队每年举办科普季,还带队到江浙地区甚至是新疆、云南进行义诊和科普。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业委员会创建了“达医晓护”科普品牌,他是这个公益性全媒体科普平台的总编辑,搭建起了全国范围的医学科普团队。

董健在义诊

 

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计划今年成立,53岁的董健将担任所长,他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这些年,董健被同事们称为“铁人”,每天工作到深夜,只睡6小时。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最大可能解除病人的伤痛,是他做医生时立下的誓言,除了给病人做手术,他还会继续在科普的道路上走下去。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除了标注拍摄者的图片,其余由采访对象提供
题图说明:董健(右四)在和病人交流。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