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在场 > 文章详情
快去看!马未都在脱口秀中提到的文物出现在上海观复博物馆啦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章迪思 2018-09-23 17:58
摘要:文博爱好者应该听说过一档叫《观复嘟嘟》的脱口秀节目,这是由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先生担纲主持的文化类网络综艺。四年来,虽然每一期的主题各不相同,但诸多结合节目内容出镜的文博藏品,让广大粉丝一直念念不忘。

 

日前,马未都从历年节目出现的文物中精选62件,以《嘟嘟里的故事——观复文物秀》为主题在上海观复博物馆举行特展。每一件藏品都与一期节目相对应,包括永乐年间的龙纹胄、漱芳斋的夔纹洗、西周的青铜銮铃等等。

 

此次展览持续到2019年9月16日。先来看看部分精选展品吧。

 

铁鋄金兰札体龙纹胄【明永乐】 

以铁锻制,顶盘、左右梁、眉庇、护额等均饰铁鋄金纹饰。顶部饰兰札体梵文一圈,周身饰四条五爪金龙。此头盔明永乐年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据马未都先生推测,此胄为仪仗头盔,主要用于检阅。

我国古代的军戎服饰包括两大类:戎服和防护身体的甲胄。戎服是军人在军营内和日常生活中穿着的便服;甲胄则是军人作战时用于防护的装备,也可做礼仪用服装。甲胄也称为“介胄”,甲指铠甲,胄指头盔。

鋄金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具体作法是:在金属胎上先以斜刀錾出横竖阴线,然后把薄金片或银片置于金属胎上锤揲,使金、银片的背面深陷于胎体上的阴线之内,待打平磨光后,金属表面就形成一层平滑光亮的金饰或银饰。这种工艺多见于蒙古和藏族的铁质器物之上,通常用于车马饰和生活用品的制作。

 

 

孔雀石雕覆莲瓣纹带盖香薰【唐代】

此件香薰采用当时流行的孔雀石,上面有天然形成的斑点,又被称为豹石。孔雀石质地非常软,该藏品是用一整块石头旋出来的。这种技术在战国就已纯熟,要先把它从石头里旋出来,然后在上面挖孔。每个孔都是唐代的符号,唐代的纹饰都较为抽象,直至晚唐到五代时期,才趋于具象,逐渐表现出创作者或者使用者对图案的追求。底部是覆莲,顶部也有一个莲花扣着,相映成趣。莲花表明当时宗教的盛兴。

 

 

铜鎏金錾花嵌宝烛台【清乾隆】

铜鎏金,錾花,嵌珊瑚松石(个别松石有脱落)。据马未都先生推测,这对烛台系皇家器物。

烛台除日常使用外,在拜表和祭祀时,又属供器之列。供器一般由五件组成,包括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觚,称“五供”。古代的烛台通常会有一根烛钎,蜡烛中间以植物的茎(例如芦苇)为烛芯。正是利用植物的茎中空这一特征,蜡烛才能插在烛台上,而且会非常稳固。

鎏金,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始于战国,近代称火镀金”。鎏金工艺,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使得金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黄花梨高浮雕八爱纹笔筒 【清康熙】

此件清初康熙时期的黄花梨瘿木笔筒整体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瘿木是泛指树木生病后所生的瘿瘤,亦称“影木”。虽笔筒底下的脐(笔筒的底部)丢失,但整个笔筒满雕工,雕刻著名的“文人八爱”纹饰,分别为:陶渊明爱菊,孟浩然爱梅,苏东坡爱砚,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米芾爱石,李白爱酒,陆羽爱茶。有人有景,生动自然,雕刻精美,是一件难能可贵的木雕精品。

 

 

青铜銮铃【西周】

青铜銮铃,是古代马车上的装饰配件。其作用如同今天的车喇叭。

銮铃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结构分两部分:上部分为铃主体,铃上有辐射状镂孔,里面有小石丸,车一动石丸即击打铜球,发出清脆的铃声。下部分为方形銎(qióng)座,固定之用,用来安装在车轭上或者车衡上。

《诗经》中有对它声音这样的描绘“四牡彭彭,八鸾锵锵”,意为:四匹骏马奔腾驰骋,八支銮铃发出锵锵的金石之声。

先秦时銮铃的使用可代表车主人的身份,最高级别的马车上可装八个銮铃,古代帝王的车驾上就为八个,故帝王车驾的代称有銮仪(帝王的车驾及仪仗)、銮驾、随銮、迎銮。

 

 

紫檀百宝嵌八仙人物诗文小插屏【清康熙】

此件藏品为清代康熙年间紫檀小桌屏,主体面板以百宝嵌为装饰手法借用螺钿、松石、青金石、朱砂等构造出“铁拐李拄拐行走手持葫芦施法”的画面。

“铁拐李”亦称“药王”,传说他的法器葫芦里保存着神奇的丹药,专门用来治病救人。所以屏风后面刻有“葫芦之内天地老”寓意对是健康长寿的祝福。文字后落款印为篆书“眉公”二字,应为落款人的别号。

桌屏属于屏风形制的一种,是在“屏风”基础上缩小改进得来,主要放置于书桌、画桌之上,使砚台之内的墨汁不至于过快干掉。亦称 “砚屏”,后来也常做桌面摆设装饰用。

 

 

紫檀刻夔(kuí)纹海棠花形洗【清乾隆】

此件洗子选用紫檀料,造型为海棠型,内外都有非常精美的雕工,包括芯盘都有雕工。雕的纹饰叫做“夔纹”,最早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夔是传说中一种形似龙的神兽,主要形态像蛇,多为蛇身,有一足,嘴巴张开,尾巴向上卷起。这件藏品还带托,也就是配有器座,也是紫檀的。此器物非一般人所有,它是乾隆皇帝的一件小小的紫檀文房,背面“漱芳斋藏”四个大字和一个小字“乙”足以表明了它的特供身份。漱芳斋作为乾隆皇帝少时读书之地,后又搭建了戏台供娱乐宴会之用,所以《还珠格格》中的格格们住在漱芳斋当纯属艺术创作,而非历史真相。

 

 

霁红釉梅瓶【清乾隆】

霁红釉始于明代早期,作为皇室御用,并用于礼器,又名“祭红”。红釉烧造成本高,可控度低,在宣德之后就停止烧制,直至清康熙朝才得以恢复。霁红釉以铜为呈色剂,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失透深沉且呈色均匀,釉面犹如橘皮。霁红釉烧制技术的成熟也是国力强盛的体现,其质量在清“康雍乾盛世”中达到最高峰。

 

 

五彩指日高升图盘【清康熙】

五彩瓷器通常是指1300℃左右高温下烧成的白釉瓷面上,用多种色彩构图作画后,再入窑经800℃左右的低温烧成的彩瓷。这种工艺名为“五彩”,但并非指五种颜色,而是泛指多种颜色。清代康熙朝的五彩突破性地研制出釉上蓝彩,简化了五彩的步骤,提高了瓷器生产的质量,造就了五彩装饰的巅峰。

彩绘纹样是瓷器装饰的主要部分。康熙朝彩绘图案的丰富,得益于富足的社会经济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历史文化背景。此盘盘面绘制“指日高升”图,源自明末文人程登吉所著的《幼学琼林·文臣》,其文道“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意指很快就可升官,是古代盛行的官场预祝之词。

 

 

龙泉窑出戟三足香炉【南宋】

此为模仿古代炊器“鬲”(lì)形的龙泉青瓷香炉。龙泉窑窑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内。其兴盛于南宋,烧至清朝结束,是中国烧制青瓷最久的窑口。宋代民窑中,龙泉窑最晚兴起,但由于海外市场的青睐,得以迅速发展。龙泉青瓷代表我国烧制青釉的最高水平,远销世界各国,深受喜爱与推崇,是重要的外销瓷之一。

文中图片均由上海观复博物馆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