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开学第一课”——从读懂上海的一砖一瓦开始
分享至:
 (2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尔麦 2018-09-05 17:10
摘要: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第七期“小读者开放日”圆满开课。

新学期开学前夕(9月2日),一群小读者们在解放日报社上了一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

虽然,活动当日突遇暴雨,但上、下午两场活动全部爆满。近60名小朋友和家长们走进延安中路816号这座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而这一期开放日活动的主题也正是和老建筑有关。

小读者和家长们首先参观了解放日报社大院,大家都对这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充满好奇,更对它如今中西合璧的设计赞叹不已。

随后,大家又来到解放日报社的报史长廊,在报社记者的讲解下知道了解放日报的很多“第一”。比如,第一时间报道开国大典;第一次横排改版以及第一次彩色版面的出现,全方位了解了解放日报的“前世今生”。

参观结束,这次的“开学第一课”就要正式开课啦。

本期的主讲人是解放日报记者沈轶伦,同时她也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专注于人物报道和城市题材非虚构写作。

沈老师本次分享的主题是“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她希望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孩子们能够从观察身边的建筑入手,学会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生动的文字让街巷中的一砖一瓦都开口说话。

“小朋友们对于我们报社的这个老建筑有什么第一印象呢?”沈老师以一个互动小问题作为本次分享的开场,分别从“如何观察老建筑”、“如何发掘建筑背后的故事”以及“如何来描写建筑”等三个方面向小朋友们娓娓道来,将建筑和写作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原本沉闷的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小朋友和家长们都觉得这堂“开学第一课”确实收获颇丰,课后很多小朋友纷纷对其他的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多带他们去走走看看。家长们也认为,这是一堂有意义的课。

活动结束后,按照我们开放日活动惯例,小朋友们还有一项小任务,写一篇与建筑有关的小作文。

截止发稿前,我们的后台收到了很多小读者的作品。工作人员从中挑选了两篇优秀习作请大家共同欣赏。

 

《如果建筑会讲话——“小读者开放日”活动有感》

——上海市逸夫小学 四年级 张仕霖——

骤雨初歇,我来到位于延安中路816号的解放日报社,参加“小读者开放日”活动。还没进门,我就发现门口有一块“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上面写着:“原为严同春住宅”。看来这还是一幢有故事的建筑呢。精彩的报史长廊参观后,我们来到一楼会客厅。一进房间,我就发现房间的两边门窗是不一样的,一边是古色古香的木雕门窗,另一边则是比较现代的玻璃格框。在交流环节中,报社的沈老师跟我们分享了这幢房子的故事,也回答了我的疑问。原来这幢房子是由我国第一代设计师林瑞骥建造的,一边受到西方装饰艺术影响,另一边又照搬了传统中式大宅的元素,于是造就了这幢“中西合璧”的宅子。如果建筑会讲话,那么晚上夜深人静时,这两边的一门一窗是用什么语言沟通的呢? 

“严同春”不是主人的名字,而是老城厢严姓商人商号名。老城厢我去过很多次,那里的建筑可不一样了。除了著名的豫园、老城隍庙、老城墙等,还有徐光启故居等很多古迹遗址。明清风格的雕刻和画工,古色古香的窄窄老街,还有还深藏在其中的许多上海的传统美食。如果建筑会讲话,他们一定在聊家长里短、天雨天晴呢。 

除了老城厢之外,徐家汇观象台的历史也很悠久呢。记得观象台有三层楼高,顶上还有高耸的铁塔,墙面是由红色和灰色的砖头相间而成。如果建筑会讲话,那一定是一长串的数字,报告着146年以来永不停止的观测记录。 

不知不觉中,“小读者开放日”活动结束了,我似乎感觉与身边的一街一景一砖一瓦联系更紧密了,他们从上海的过去朝我走来,我们一起迈向未来。 

 

《上海文化广场》

——上海福山唐城外国语小学 五年级 陈一——

在复兴中路茂名南路上有一座被树荫环绕的圆形建筑,它就是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建筑高度23米,面积6.5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为5.6平方米),观众席2010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深,观众容量最大的地下剧场。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地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旧上海的逸园跑狗场,场内可以容纳两万余人,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格力犬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1952年,上海政府对逸园进行大规模改造,1954年上海人民盼望已久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并命名为“人民文化广场”。当时的座位是由很多条长板凳拼凑起来的,一条凳子上都会挤很多人,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看戏观剧的热情。 

1969年12月,广场在大修时因工程队违规操作引起一场大火灾,数千名群众奋不顾身的自发救火,其中12位市民被追为烈士,现在文化广场那块漂亮的玻璃幕墙就是为了纪念那些烈士打造的。 

90年代初,这里成为了上海最早的临时证券交易市场,电影《股疯》就是在这里根据当时的情景拍摄的。 

1997年,文化广场转型为精文花市,花市最多的时候有300个店铺,年销售鲜花约35亿枝,各种各样的花卉应有尽有,成为了华东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爸爸妈妈说小时候只要说买花,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去精文,还没到花市门口,就能看到很多满载着鲜花的车子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2005年9月发改委立项改造,2006年9月打桩动工,2011年,一个完全颠覆过去、脱胎换骨的文化广场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成为了上海的又一个地标性的建筑。

栏目主编:陶健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