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中产话题 > 文章详情
白领妈妈:把孩子当标准化产品的“早教”,不要也罢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燕翔 2016-03-09 05:16
摘要:当知识储备相对丰富,同时也心有余力的“80后”爸爸妈妈一代热衷于让孩子上早教班时,他们在追逐些什么?又在逃避些什么呢?

 

 

早教机构初体验

   

当听说好几个朋友的孩子一岁时就被送去早教中心后,我有点按捺不住了,带着老公走进家附近的一个大型购物中心。购物中心一栋楼的一整层都是早教机构,每家门口都满满坐着等候的父母,他们蜷缩着身子,神色疲惫,握着手机刷刷刷。

  

我女儿也一岁,应该开始早教了吧?我俩一家家地询问考察。

  

第一家早教机构的接待老师年轻干练,她看了一眼我和老公两人,立马拿出他们的介绍册和费用价目表。“我们机构是在工商局登记的,非常正规的。”然后爽朗地表示,这些课程的费用都是上万,不是随便哪个小家小户都能承受的,“你们先和家里人商量好了再说哦。”自此再无废话一句,甩下我和老公两人干坐在冰冷冷的木椅子上。我至今记得接待老师那个傲慢的眼神。

  

 第二家早教机构感觉温暖很多,接待老师仔细地问了一下孩子的情况,然后拿出了他们的课程介绍和一份详细指引:“宝宝各个阶段应学会的技能”。老师介绍的重点是早教的重要性。“你看,这个阶段,如果不会这些技能,宝宝成长就有问题。”接着,她的神色变得严肃,甚至带点“恐吓”:“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宝宝将来要面对的是这个残酷的社会,落后了可不好!”

  

我看看推车里一岁的女儿,她笑呵呵地环顾四周,眼神充满新鲜感。要按照老师的说法,这个世界哪里有什么可值得探究之处?根本是一个万丈深渊。

  

决心放弃“早教”

   

看了几家,已经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了。而让我下定决心不送孩子去这类机构接受所谓的早教,是女儿16个月时,另一家机构的“免费体验课”。

  

早教老师还是很温柔的。但30分钟的课体验下来,我有说不出的无奈和抵触。

  

比如,老师要求小宝宝们听着音乐,踩着地上的线,在大人的搀扶和指挥下,跟着老师走一圈。宝宝们还小,自然没有不能理解这种规则。于是就不停地听到大人们说:宝宝走错啦,走这条线;不对不对,走在这条线上。

  

据说这是在练习孩子对“规矩”的概念。

  

又如,要求每个宝宝从老师手中接到玩具后,要对着老师说谢谢。有些小宝宝甚至还不太会说话,老师却一再坚持地带着笑容地询问宝宝:你应该和我说什么?几个孩子,傻愣愣地站着干瞪眼。

  

当然,这是对礼貌的培养。但是为什么这个年纪的宝宝一定要说出“谢谢”两个字,才是“对”的表现呢?老师当然是没有解释的。

  

崩溃的那一刻,是得知还有“回家作业”的时候。那节课学习的主要技能是“手指拿红豆”,锻炼精细动作,这是一项对16个月月龄宝宝的技能“要求”。课后,女儿收获了人生第一份“作业”——老师布置了一系列指定内容,要回家练习。

  

这什么意思?我的孩子好像不是她自己,而是一个产品——在整条生产线中,她必须在不同阶段完成任务,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

  

这并不该是早教机构、至少不是我送孩子去早教机构的初衷呀!

  

早教到底该教授些什么

   

我了解到的某著名美国早教机构,最初在成立时,只是为让周末做礼拜的家长可以将“寄托”孩子,里面有许多运动器材、玩耍工具,让孩子们尽情玩闹撒野。可是,这类机构引入中国后,却变成了一种课程“教授”:“教”孩子运动、“教”孩子说话、“教”孩子玩耍,特别时,多少月龄要学会做什么。

  

什么时候,孩子连怎样玩耍也要“教”了,难道还有“合格”的玩耍和“不合格”的玩耍?

  

可还是有很多家长乐在其中。他们享受着孩子“竞争”的胜利,享受着孩子在所谓的“成长阶段”学会或提早学会的一个个突破性技能。

  

这有错吗?也许我们不自知。作为“80后”的新手父母,很多人回忆往事时会痛恨过度竞争带来的心理伤害,甚至怪罪父辈对自己寄托了太多希望。可等自己当了父母,竞争的心理状态仍然传了下来——怕孩子落后,怕孩子“赶不上趟”,怕孩子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似乎,我们的孩子和我们一样,身上被刻着一根“时间轴”,每一个刻度,都是人生的成绩。于我们,是22岁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25岁结婚,28岁生子,30岁还没嫁出去整个人生就过期作废;于我们的孩子,是10个月会说话,12个月会走路,16个月会对给你玩具的人说声谢谢,如果到点了还不懂各种“规矩”,那可能就是个“不合格产品”了!

  

这样的观念,这样的早教,除了让孩子短暂在胜出别人的片刻感到一些“自豪”,是否真正对孩子有益?最好的结果,也无非是把孩子铸就称一个标准的无差异的产品。是的,我也怕女儿“落后”,但我更怕的是,女儿因此失去天性、失去个性,在被刻上“时间轴”后,眼中只剩下一个标准化的世界。

  

女儿刚会走路时容易摔跤,如无大碍我不会去扶她。她会很慢、很慢、很慢地自己从地上爬起来,十来分钟,我都在边上安心地陪着她。这个样子,在早教班里,也许早就被老师斥为“不合格”了吧?想到这里,我们的早教寻觅之旅,也就匆匆结束了。

  

我的做法可能有点另类。毕竟,早教现在基本算是孩子的“标配”。但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又或者,去早教,只是父母花点钱去买个“不落后”,买个“甩手掌柜”,买个“心安理得”?

  

我想,与其这样,不如还是先反省自身吧。在孩子尿裤子的时候,给他一个微笑;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给他一个拥抱;在孩子不愿往前走的时候,蹲下来,陪着他(她)——这难道不就是最好的“早教”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赵翰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