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创城网站 >> 道德讲堂 >> 江桥镇道德讲堂教案之家庭美德

江桥镇道德讲堂教案之家庭美德

  “和”力共铸家庭美德

  一、活动目标:

  活动以“‘和’力共铸家庭美德”为主题,紧密结合江桥实际,挖掘中华家训文化及家庭文化,通过“爱家庭,唱美德”、“看短片,颂美德”、“诵经典,承美德”、“讲故事,悟美德”、“忆幸福,评美德”等环节,让在场家庭在寻找身边感动、回忆家庭幸福、传承文化经典的过程中,感受现代家庭“和”文化的力量。

  二、讲课对象:

  在校学生及其家长

  三、准备工作:

  1.收集课程素材,制作课件

  2.现场布置:座位呈“半圆形”、“辐射状”排列,以家庭为单位入座,同时设置互动区

  3.邀请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基地的党员志愿者(负责书法、摄影互动)

  4、邀请百姓宣讲团宣讲员

  四、具体流程:

  (一)课前互动暖场:

  1、滚动播放“中华美德”公益片和“Family”公益片

  2、“写家训”互动:由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基地的党员志愿者现场挥毫书写家训格言,赠送前来参加活动的家庭;学生也可在志愿者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书法创作。

  (二)开场白:

  现场的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江桥镇“道德讲堂”活动的现场。刚才,相信大家已经体验了一番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美德最为原始、最为经典的表现形式——家训。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家训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今天的道德讲堂就让我们从写家训开始,一起来“感悟中华道德、培育家庭美德”,开启一次温馨而难忘的“家庭美德之旅”。

  (三)第一环节:爱家庭,唱美德(唱一首歌曲)

  1.过渡:

  用心感悟,我们每个人的家庭都是可爱而温暖的,只要用心寻找,我们总能轻易找到家庭中随处可见的温馨和美好,这些片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又如涓涓细流缓缓流淌,汇聚成了一首感人的家庭美德诗。

  2.音乐渐起:《我的家庭真可爱》

  3.带领大家一同打拍合唱

  (四)第二环节:看短片,颂美德(看一部短片)

  1.过渡:

  接下来,我们要看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7岁的他,通过器官捐赠,为3个人带来生的希望。

  陈孝天5岁半时查出患有恶性脑瘤,手术后不幸复发,无法再进行医治。而天天的妈妈周璐患有尿毒症,只有肾脏移植手术才能救命。心焦的奶奶大胆提出:在孙子离开后,用他的肾脏来挽救儿媳。这一想法遭到周璐的强烈反对。而懂事的天天说:“我想救妈妈!我想保护妈妈!” 下面的时间,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远在天国的“小天使”。

  2.播放短片《男童捐肾救母离世 众人助圆当兵梦》

  3.过渡:

  小天天救妈妈的事迹撼动人心。相比天天一家,我们平凡却都是无比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健康,拥有未来。对于我们来说,家庭美德时时刻刻渗透在每一个生活点滴中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老师和长辈,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们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自己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父母吃了没有。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五)第三环节:诵经典,承美德(诵一段经典)

  1.过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在经典诵读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它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基石。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中华道德文化经典。

  2.出示诵读原文,解释大意、背景:

  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解读:选自《朱子家训》,意思是讲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朱子家训》 全文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3.带领现场诵读经典

  (六)第四环节:讲故事,悟美德(讲一个故事)

  1.过渡:

  经典需要反复品读,经典需要用心感悟,经典需要世代传承。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如天使般闪着耀眼光芒的人,他们用行动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传统道德经典的现代意义,星火村的一对老夫妇邓秀娟和赵德馨用60年的悉心照顾诠释了爱的真谛。

  2.有请百姓宣讲团宣讲员为大家讲述身边人、身边事:《声声“姆妈”唤来不离不弃》

  耄耋夫妇寸步不离照顾痴儿60载

  母爱是什么?有人说,母爱是大海,深情而广阔;有人说母爱是高山,高大而挺拔;有人说,母爱是阳光,明媚而温暖。而对于60岁的智障人赵宪明来说,母爱是他生命中的所有。若没有她,或许他早已不在人世……

  沿着宽阔平整的陇南路一直往西走,到了星火村,马路旁有一间不起眼的低矮平房,推开门,里面老灶台、八仙桌一样不少,80多岁的老夫妻笑脸相迎。本来这老两口在这安享晚年,日子过得挺清闲。可老夫妻房间里却多了一张单人床,60岁的智障儿子躺在床上,胖胖的,眼睛斜视,嘴角歪斜,头发花白。老母亲介绍说,这是他的大儿子赵宪明。就在这间屋子,她和老伴带着他风风雨雨,跌跌撞撞过了60年,躲过了无数次的“鬼门关”,也不知道这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出生6个月就变智障

  老母亲名叫邓秀娟,今年80岁,星火村人。60年前,她和老伴赵德馨生下了大儿子赵宪明。那个时代,头胎是儿子可是全家人的荣光。可风云突变,还是毛头的赵宪明出生6个月时,突然发高烧得了结核性大脑炎,那时农村医疗条件差,急救意识差,等送到医院已是奄奄一息。

  “在医院,这孩子已是眼睛翻白,全身抽搐。”邓秀娟回忆说,当时医生打了针,孩子已不能张嘴,他奶奶硬是用筷子撬开他的嘴,一口一口地喂米汤,赵宪明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但智力却受到了严重损伤,永远停滞在婴儿时期的智力状态。

  除了发出“啊啊”的声音,赵宪明从小到大都不会说流利的话,只会喊出并不清晰的“姆妈”、“阿爸”和一些简单的词语。吃饭、穿衣、洗漱、把尿……几乎一些基本动作他都不懂自理,需要邓秀娟亲自服侍他。

  乡邻说,小时候的赵宪明就是方圆十里有名的傻子。他出去了不认识回家的路,看到别人家养的鸡还要捉着活生生扒着吃,在家乱拉电灯泡等,大家闲着没事都爱逗逗他。

  60年来惊险事不断

  邓秀娟回忆说,儿子什么都不懂,60年来,她和老伴一直把他当婴儿般照顾。这期间操的心,吃的苦说起来就是一部辛酸史。

  年轻时,为了养育四个子女,邓秀娟一边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一边得照顾傻儿子,日子苦得天昏地暗。“年轻时我们干农活都是计工分的。为了多赚点工分,我出早工,开夜工,除了干农活回家就是照顾儿子,从来没睡过整觉。”

  邓秀娟激动地说,“别看我个子不高,但年轻时干起农活手脚勤快、力气大,一个顶俩。”

  说起往事,邓秀娟眼眶湿润了,“这么苦,一家人还吃不饱。”即使苦着自己,也不能饿着孩子们,邓秀娟向别人借饲料票,老伴出去买些精饲料糊口,这才勉勉强强地度日脚。

  忙于养家糊口,一不留神傻儿子就会做出让邓秀娟夫妇吓坏胆魄的事。“几次玩耍掉进小河里浮起来,还好及时被别人救起。”

  一次,赵宪明在外乱跑走丢了,三天三夜都没回家,一家人急得团团转。邓秀娟坐在床上不停地以泪洗面,“儿啊,你在哪儿?会不会在荒郊野外饿着啊?”正当一家人陷入绝望中,儿子却被乡邻在普陀区的杨家桥找到了。看到他蓬头垢面的样子,嘴里还叼着讨来的香烟,邓秀娟失声痛哭。从那以后,邓秀娟再也不敢让儿子乱跑了,每次干活时,都要托人看管才能下地。

  等到邓秀娟年纪大的时候,因为担心赵宪明走丢,她索性带着孙子、孙女、外孙和傻儿子一起去集市上买菜。路过的人都投来异样的眼光,“没办法,有孙辈们一起看着,他跑不了,我安心。”前几年,赵宪明腿骨摔断,瘫痪在床,“也好,这样他就不会乱跑了。”老夫妇俩苦笑道。

  去年10月,59岁的赵宪明又迎来了人生的一个生死关头。邓秀娟发现在床上吃饭的儿子,筷突然掉在地上,食物也洒落一地,嘴里不停地发出“姆妈”的声音,身体不停地晃动和挣扎。邓秀娟害怕了,大声呼叫。周围的邻居看到后,急忙把他送到附近的南翔医院。医生诊断说,脑出血,需要急忙送重症监护室。

  在赵宪明住院期间,邓秀娟的媳妇们让她在家好好休息,主动到医院照顾他。而家里突然没了傻儿子,邓秀娟坐立不安,“本以为他真得难逃一劫,我们都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想到儿子惊险地度过了。”经过治疗,赵宪明度过了生命危险期,但留下了后遗症,需要更多的护理。

  照顾儿子从不出远门

  乡邻说,为了照顾傻儿子,邓秀娟60年来从不到外面过夜,连亲戚家她都不愿去。夜里,她和老伴也不能睡好觉,儿子半夜醒了,老夫妻俩有时会开电视机,有时给他弄吃的,像婴儿般安抚他。自从儿子瘫痪后,年迈的邓秀娟还专门去上护理课程,学习如何照顾瘫痪病人。

  多年的辛苦操劳,邓秀娟落下了很多病,头晕、肾不好。老伴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大袋药说,“这些都是她每天吃的。前段时间,天很热,她头晕,怕儿子没人照顾,她都没去医院,只是叫了私人诊所的医生过来吊了几瓶盐水。”

  邓秀娟的媳妇说,“一次,妈妈得了盲肠炎,万不得已住院治疗,也总是惦记着儿子,问我们他的情况。”而母亲不在身边,赵宪明也会显得很不安,嘴里老是喊着“姆妈”。

  问起邓秀娟,这样的日子过得苦不苦?“很苦,但这么多年也都习惯了。”她说,日子虽苦,但庆幸自己有好媳妇和好邻居,困难的时候,他们总会来帮忙。当地政府也很关心,“这些床垫,尿不湿,都是政府给我们的。每个月还有补贴,医生还会上门检查,这让我们老两口减轻了不少压力。”谈到这,邓秀娟夫妇露出了笑意,不停地感谢大家。

  (七)第五环节:忆幸福,评美德(作一番点评)

  过渡:

  无论是捐肾救母的陈孝天,还是照顾痴儿60载的邓秀娟夫妇,他们的身上闪耀的是家庭美德的光辉,传递的是历久弥新的家庭温暖。

  此时此刻,大家的心中是否有许多感动与收获想要分享呢?是否有小小的家庭梦想正在生根发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畅所欲言,一起来诉说内心感动、分享家庭幸福吧。

  (八)结束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道德古训。道,源于教育;道,重在传承;道,贵在坚持。让我们加入文明使者的行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厚德善行,幸福相伴。

  (九)课后互动:书写感恩,分享幸福,传递温暖

  亲子互动:领取家训词(书法作品)、书写感恩卡,拍摄全家福。

  通过家训词学习中华经典家训文化,传承家庭美德;通过感恩卡传递爱的心声,感悟家庭美德;通过拍摄全家福凝聚家庭幸福,激发家庭美德。

  撰写者:朱静 推荐单位:江桥镇文明办